Search This Blog

Friday, February 28, 2014

選舉在荷蘭: 動物黨,50歲PLUS黨,荷蘭的選舉在玩甚麼把戲?







走在街上,看到荷蘭人在散發選舉傳單。我很感興趣拿了一份,看一看是荷文,想說又要回家查google了,結果那人又叫住我說"嘿,你需要一份英文的吧?" 我跟他的對話就這樣展開了。聊了一下他們政黨的想法,還挺"異類"的。
"我們政黨喜歡外國人,你是學生吧?我們就希望你們這樣的國際學生能夠留在荷蘭,可以讓我們國家更好。我們的主軸就是推展教育,國際化,跟雙語化,讓荷蘭可以跟世界走得更近,吸引更多人"*
今年(2014)的三月19日,是荷蘭的地方議會選舉,這是我第二次體驗到荷蘭選舉,借這個機會,介紹一下兩年前我體會的第一次全國性選舉,看看到底選舉在荷蘭是甚麼樣子?

*如果想要深入些了解荷蘭政治史,可以參考荷蘭非營利組織ProDemos分享的一個PDF檔"政治在荷蘭",而本文撰寫的內容不少也是來自於這個檔案。


第一次觀察:2012國會提前改選

2012年,荷蘭首相Mark Rutte的首任聯合政府在國會中面臨撙節預算開支案各黨意見分歧的僵局,原先支持內閣的PVV的黨魁無法同意議案,使得首相必須解散國會提前改選。給了我第一次觀察觀察荷蘭選舉的機會。下圖是執政黨VVD在投票日前的一個周末舉辦的小型造勢活動,大概來了一台巴士的支持者,慢慢的也聚起一些群眾。黨員們做一個小規模的政見發表。發送傳單,呼喊口號。跟我們在台灣認識的沒有甚麼不同,不過規模小了點。



不分區,政黨票為主的選舉
我們來看一下2012選舉公報透露的資訊(下圖)。在公報中,政黨排列順序,是依照2010年選舉席次,2012前三大黨分別是VVD,PvdA,跟PVV,被放在選舉公報前三位。當年(2012年)的選舉結果,前六個政黨大概都還能夠有雙位數的席次,在Wikipedia上列出的選舉結果,是列了前九大政黨。


荷蘭的選舉體制,對於多數台灣人來說較為陌生。荷蘭政府是內閣制,國會中有多黨,跟台灣民主發展到目前的模式不太相同。國會選舉採不分區政黨得票率比率代表制。政黨會推出候選人順序的名單。投票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投票法:

1.) 單純就投政黨,同意他們以名單順序來安排國會議員
2.) 投完政黨後,圈選特定個人,讓他的席位次序往前


荷蘭朋友告訴我,通常荷蘭大家都直接選黨,懶得再選人,黨意大於個人意見,是荷蘭一般民眾對於政府運作的認知。但這也不代表黨意就綁架議員,議員在國會投票時不願意跟政黨站在一起,換黨,或者是跳出來自己組黨,不算罕見。


傳統政黨:CDA,PvdA,VVD
縱跨1952年之後到2006年,共有17次的國會選舉,荷蘭國會中的政治意識,以我自己閱讀完這些文件的感受是:基督教色彩濃厚,工人階級為主,自由派為關鍵少數

以時間以及第一大黨來陳述的話,50年代是工黨,60年代是基督教民主黨,70-80年代中期是工黨,80-90年代中期是基民黨,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是工黨。06年之後有比較大的變化,自由民主黨在2010年取得第一大黨後,維持到目前。

從上面的敘述,乍看之下荷蘭政治概念在兩個主要意識間互換變動,社會不斷的變化。然而,如果以席次來說,事實上這兩個政黨的傳統版塊改變不多。每個政治意識的背景歷史都相當久遠,從選舉結果可以體現政治文化的改變並不容易。

身為一個新教(Reformed Church)重鎮,政治發展的早期(19世紀到20世紀初),宗教意涵來建構政治氛圍是被視為很理所當然的事。最早可以追溯回1879年的"反革命黨" (Anti-revolutionaire Partij, ARP),還持有"政權神授"的概念。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最高可以支持三個不同的新教政黨。演進到了1980年代,不同的新教政黨最後合併為基督教民主黨(CDA, Christen Democratisch Appèl),成為荷蘭政治上的重要角色。

跟CDA經常交換執政角色的則是荷蘭工黨(Partij voor de Arbeid, PvdA)。工黨成立在1946年,而從戰後一直是荷蘭政府的核心。如同傳統左派立場,認為工人階級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最有能力的人也得肩負更多的責任。而荷蘭社會傳統中,可以經常感受到這樣的精神。


荷蘭的自由派認為組黨是一件很怪的事情,畢竟"自由派"的概念是認為要提倡個人自由,而非用"政黨"這樣群體的概念把人綁住。但他們受夠了不組黨不參政就要被壞政策所害,到了1948年才組成了"自由民主黨"(VVD, Volkspartij voor Vrijheid en Democratie),這個政黨一直到了2010-12兩次選舉,才成為荷蘭的第一大黨。


只要你開心,就可以創黨參與

上面的政黨介紹,荷蘭貌似有兩個主要的政治意識,也反映到兩三個主要政黨上,然而,第一大黨與第二大黨中間差距通常不大,經常需要與其他政黨協商,才能組成穩定的政府。演變到今日,荷蘭的政黨相當多元。前四大政黨是主要的政治要角,其他公民們也可自由推展核心價值,組成政黨

要組黨,錢當然很重要。政府也認為政黨在人民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在荷蘭阻黨,滿足一些條件下,政府是會給予補助的。基本條件是:有超過1,000成員,並且必須要有黨員獲選進入國會。照這樣的規定跟2012年的選舉結果,有11個政黨符合這樣的基礎資格,得到每年185,000歐員的基本補助。



從選舉公報的第10政黨之後就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政治"議題",這裡有幾個有趣的例子。下面我來介紹些有趣的政黨:

動物黨(Partij voor de Dieren, Party for the Animals): 他們認同的是動物權利,不管是食用動物或者是居家寵物的動物權。他們在這次選舉中也拿下2席,得票還稍有增加。


海盜黨(Piratenpartij, Pirate Party): 這個政黨對於台灣人應該不太陌生,主要是從北歐發源來的。他們認為資訊沒有所謂的"版權"問題,丟上網路就是要分享的。支持所有公開資源分享,希望能夠限制智慧財產權的懲罰,以及放寬智慧財產權的認定。選舉結果:只有三萬票,0席。


人類靈性黨(Partij voor  Mens en Spirit, Party for men and spirits): 這個創黨主席是個占星學家,有鑑於現代人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他們訴求精神生活的提升。黨主席在荷蘭東部大城Arnhem是市議會資深市議員。不過走入全國就沒轍了。一萬八千票,0席。



50Plus黨(50Plus):這個政黨是我在這次選舉中最喜歡的一個,主要是他們勝選後租了個教堂,有不同族裔背景的人們一起開心的唱歌。(題外話,荷蘭很多教堂已經不做教會使用,單純是個公民聚會的場所) 他們的訴求就是他的黨名,50歲以上的公民的權益。在這高齡化的社會,這個政黨的存在意義應該會更顯重要。這次是他們第一次參加國會選舉,將近18萬票,斬獲2席。


反歐洲黨(Anti Europa Partij, Antieurope party): 這個政黨的訴求應該很明顯,他們也是首次參與國會選舉,或許試圖想要在歐盟不穩的時候,搶下一點知名度。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所有候選人名單中,唯一我可以看到出生地不是在荷蘭的,還是個俄羅斯人。我想選民看到這個,就算要投也是投不下去吧。兩千票,當然沒有國會席次。



2012選舉結果以及對於荷蘭的影響:
From Wikipedia, Author: Leefbaarkrakatau
在歐洲選舉之後,多半都會出現這樣的半圓圖,以政治立場左到右來分類。社會黨(SP)跟勞工黨(PvdA)自然就放在左方,而近年來受到矚目的民族主義右派政黨自由黨(PVV)則是放在右方。其他各黨就在光譜中間。

台灣對於政治文化左右的概念較為薄弱,真要寫就又要篇幅過長。我個人是喜歡ProDemos的陳述方是:左派是對於社會價值較為前衛(progressive)的,右派是對於社會價值較為保守的(conservative)。


在選舉之前,政府是由VVD(自由民主人民黨)與CDA(基督教民主聯盟)兩個偏右政黨在PVV的條件支持下成立。選舉之後,VVD不得不選擇與PvdA組成聯合政府。荷蘭的許多政策也開始轉變:撙節財政支出的腳步放緩,對於外來移民略為友善,以及對於金融業管制的態度趨於較為嚴格的態度。


這次選舉,極右派的PVV在席次與得票率上大為下降,選前採取不合作造成提前改選,卻讓他們跌了一跤。不少人認為隨著經濟情況改變,讓他們的極端立場逐漸沒有市場。


歐洲人不關心政治?投票率並不差

最後,我想要提到政治參與。或許大家在這裡與外國人相處的過程中,很少會談到政治,就如同我們在文化課程中經常提到的,政治與宗教是兩個避免爭議開啟的話題。但在我的經驗裡,跟荷蘭朋友聊,他們很能聊,也不太會get personal,對於不同黨派的好壞,都能夠跟大家說上一些。

荷蘭來說,他們的投票率並不低。在內閣制的荷蘭,2012年這場國會選舉對比來說大約是台灣總統選舉的格局。這場選舉投票率為74.6%,相較於2010年少了1%。台灣呢?同年舉行的總統選舉,繳出74.38%的投票率,略低於荷蘭的水平。
乍看之下我們台灣投票率低一些,細緻來看,在我們台灣一投票就要舉行大規模遷徙的狀況下,這樣的投票率已經很難得了。

難到荷蘭人不用大規模遷徙嗎?荷蘭能有這樣的高投票率,跟投票+戶籍制度有關聯。他們的投票制度也是與戶籍地相牽連,但戶政系統是以"實際居住地"為重心。比如說,住在馬斯垂克的年青人,到了鹿特丹念書,那麼他的戶籍地自然而然的就會遷到鹿特丹當地的市政廳。這點,對在荷蘭居留的人應該不陌生,都有些
到市政廳去註冊的經驗。

在投票前,政府會寄發郵件到每個人註冊的通訊地址,通知每個人在他們居住地(註冊通常是居住的地方)附近的投開票所,打算要參與投票的人,則可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投票地點,進行投票。直得注意的是:這只是個建議,每個人當然可以選擇其在當天最方便的投票所。有些投開票地點可能離工作場合近,有些投開票地點離在通勤的路上,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比如我對門的鄰居是東部來的,但是他學生得生活讓他住在Tilburg,他就選擇到我們對面的這個投開票所投票。這個地方,本是房屋租賃公司的辦公室,在投票日當天轉化成為投開票所。相較於台灣在投票日需要特別放一天假讓大家返鄉參與,荷蘭的制度可以說是較為節省人力物力,提高大家參與的動機。


回到地方議會選舉
關於地方議會選舉,我跟一些朋友詳談後,我對於地方議會選舉有更多的了解。

上述以居住地註冊為重心的選舉,在地方議會選舉同樣適用

,甚至外國人在當地合法居留滿五年以上,也可以取得地方議會投票權,全國性選舉仍要以荷蘭國籍為主。這點與台灣也是相對不同的。以較多移入居民的台北市與新北市來說,不少人口是從外縣市移入,然而這些"移民"在政治選擇上卻沒有投票權,以民主參與來說,是件可以討論改善的政策。

地方選舉的熱度不如全國性的大選,2010年地方選舉的投票數約略為650萬左右,跟2012年將近950萬人的投票,差距不小。這次的選舉最後投票率顯示出來為53.8%。

地方選舉在荷蘭是獨立候選人跟地方性質政黨的天下。以2010的結果來看,地方政黨的得票遠遠超過於其他全國性的大黨,這次也不例外。地方性的政黨拿下近30%的選票與三分之一的席次。這也反映出,地方關切的議題與全國性政黨的主張,不見得完全切合。(下圖為2010的選舉結果)


最後,回到選舉期間的都市景觀。在每個城市中,都會有若干這樣的看板,每個政黨都有一樣大小的空間,並不會因為大小黨而被大小眼。幾條街道上也有少數的小型看板綁在路邊,與台灣的"自由奔放"相比,荷蘭的競選活動相對安靜/淨多了。



投票權在其他歐盟國:
我最早對於歐盟的選舉跟投票有感受,是我的西班牙(或者我該說加泰隆尼亞:P)朋友要去大使館投票,當年是西班牙的國會大選。當時台灣也有選舉,他們認為我因為人在國外而不能表達我的公民權這件事,非常疑惑。

"你有天還是會回到台灣去,為什麼你們的選舉制度不能讓你投票呢?這樣不能表達你的意見是不公平的!"

在荷蘭這場地曲選舉前後,剛好愛爾蘭正舉辦公投,考量是否要廢掉他們的上議院。去哪兒找愛爾蘭人?上愛爾蘭酒爸看足球就一定會抓到幾個。我當時問了他們的意見。他們的反應是很有趣的。

"住在國外的愛爾蘭人對於國內選舉是沒有投票權的,但我們也同意這樣的情況:住在愛爾蘭的人要為自己的前途著想,我們離開了,已經用腳投票了。"

從他們的言談,他們較為認同"居住=投票權"這樣的做法。畢竟他們已經離開愛爾蘭許久,而且大部分得生活都不在愛爾蘭,他們自己都不認為他們可以代表愛爾蘭人的最佳利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