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February 22, 2014

烏克蘭:俄羅斯與歐盟的交叉路口

2010 Election 
Creator of the Image: Vasyl` Babych
影片中,烏克蘭女子陳述著烏克蘭對於自由的期盼跟想像,正在被國家機器使用暴力對待。走在東西歧異的十字路口,燃燒的基輔街頭,是過去幾天烏克蘭的首都的景象。


"我是烏克蘭人,我們要求自由,請你們跟我們站在一起"

國家暴力是如此可怕,我們千萬不可輕忽,更要加以譴責。然而,譴責暴力之外,還有些更細緻的問題?
什麼自由?
影片中烏克蘭女子陳述的是其中一種主流意見,他們要求自由:從極權政府中解放出來,從政客中解放出來,從不良的政策中解放出來。

烏克蘭從蘇聯解體後就是一個民主國家。最早的總統直選是由1991年開始,(比台灣還早!!)。
除了第一任之外,任期是五年一任。上一次的選舉是在2010年。所有選舉資訊都可以在Wikipedia上面查到。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除了1999的選舉幾乎全國認同,以及1999的選舉東西歧異比較不明顯之外。其他的所有選舉幾乎都是呈現候選人東西對比的情勢。

烏克蘭已經民主化了,但是民主化並沒有確保帶來自由。這其中哪裡出了問題?

東西的歧異:誰是烏克蘭人?
歐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反映了烏克蘭西部的主要民意。然而,在這場抗議活動中,西部聲音顯然在國際視聽媒體上更加明顯,因為執政政府的暴力濫用,使得投票給現今執政黨的烏克蘭東部居民在媒體上消失了聲音。

但是:他們也是烏克蘭人。他們選擇現任總統,除了他本來就是東烏克蘭出身外,更重要的隱含是與俄羅斯更緊密的經濟接觸,他們也是烏克蘭人,他們也能表達他們的權益,是不可忽視的聲音。

現代國家的荒謬:
現代國家的疆界,多半是依據歷史背景劃定的,這樣的疆界隨著經濟發展之後,很多都已經不合時宜。烏克蘭的這起事件算是個再次應證的實例。

雖然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可以透過高度的地方自治來區分,然而,現代國家多半把外交、國防等集中在中央政府。經濟上來說,雖然地方政府有不同程度的舉債權限跟稅收,但與中央政府所制定的經濟發展方向所搭配的稅出開支與舉債規模經常無法比擬。在烏克蘭的例子上,經濟發展政策又與外交政策重疊,更使得東西雙方衝突更加不可避免。

多看一些烏克蘭的基本資料,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雙方的立場差距。

歐盟?俄羅斯?區域經濟差易是主因
下圖是2008年,烏克蘭各區域的月收入狀況。金額以烏克蘭當地的貨幣計價,最高的月薪,以每金計價的話,約略是375美金左右。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東西區域的差異十分顯著,最貧窮到最富有的區域,相差超過一倍。這說明了為什麼烏克蘭在不同的區域的政治選擇會有極大的不同。
Monthly Salary in Ukrain, 2008(In Ukrainian Currency UAH, 1USD is about 8-9UAH)
Source: 
English Wikipedia. Author en:User:Bogdan
烏克蘭東部富有的區域,是最早的重工業中心,在那兒有鐵礦與煤礦,以及伴隨著的工業發展。南方緊鄰黑海,是重要的貿易港口與觀光勝地。西部雖略有石油與天然氣蘊藏,但是生產量並不足以支援國內使用。西烏克蘭過去是俄國的糧倉,今日仍就是農業出口的主要區域。兩者的產業基礎完全迥異的狀況下,在歐盟/俄羅斯經濟型態的選擇自然有不同的想法。西烏克蘭近幾年以開放貿易,知識經濟為導向,農業生產上,烏克蘭的粗放農業可以使價格上更有優勢,與歐盟市場連結的自由貿易對他們來說相對有競爭優勢。反之,歐盟區重工業基礎並不差,進一步與歐盟連結,不見得會對烏克蘭的重工業帶來多少好處。況且以經貿歷史上來看,烏克蘭人或許已經相當熟悉與俄羅斯做生意,歐盟對他們來說是相對陌生的市場。

歐盟跟俄羅斯都想爭取烏克蘭的主因,在於能源。雖然烏克蘭自身生產的天然氣不敷使用,得由俄羅斯進口。境內完善的天然氣管線是俄羅斯將天然氣輸往歐盟的最佳途徑。天然氣消耗對於歐盟是很重要的能源來源,如何確保這項來源供給成為歐盟外交政策上很重要的一環。

(更新: Mar 4, 2014)
今天在Business Insider還有一篇關於能源與經濟更完整的文章,原文網站於此。而內容中一張圖片顯是出了為何歐盟與美國對於俄羅斯的問題,無法採取同樣的外交手段。

歐盟的天然氣消耗,有近三分之一的比率都來自俄羅斯,油管都透過。以歐盟來說,其他的天然氣來源來自北海的天然氣田,但不敷使用。俄羅斯這側可說是占盡天然氣資源的優勢,過去聯邦中的哈薩克境內,也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透過這條管線,通往市場。

雖然歐盟在能源上仰賴俄羅斯,但是同樣的俄羅斯也仰賴歐盟,從右下角的圖示來看,俄羅斯的天然氣主要市場還是歐盟。天然氣要加壓之後透過船運並不是不可能,但是大幅度的提高了運送的成本。因此,透過現有既存的管線運輸還是最經濟實惠的傳遞方式。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如此依賴這條運輸網絡的原因,而掌握通路(烏克蘭),不論是以生意上或政治上來說,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民主政治的極限:
台灣的教育經常把"民主自由"放在一起,事實上,民主與自由是兩件事情。接受民主政治的同時,我們也得認知到在特定任期中,選民得接受與自身利益可能相衝突的執政者,這些執政者被賦與了極大的權力,很容易對於選民的各項個人權利造成傷害。

任期制是民主制度的極限之一,在任期之中很少能夠聚集足夠的社會能量去壓迫已經選上的政治人物改變他們的作為。此外,選舉本身資訊的不透明也是一例:在選舉過程中有太多的資訊,選民不見得能夠理解。而,政治人物通常也包裹資訊,把真真假假的意圖放在選舉內容中,選民投下那一票,甚至沒有想過後果會是未來這樣。

以烏克蘭為例,我相信在東部烏克蘭也有不少人反對武力,就算是他們支持總統的經濟政策往俄羅斯靠攏,但這也不代表支持他被使用武力鎮壓。但:總統,他被賦與了極大的權力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就算是他自己的選民不認同,他還是可以先做。現在傷害已經造成,結果就是更深的鴻溝。但對政治人物來說,他們並不在意。

民主政治的極限:經濟政策

多數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政治的選擇也很有可能對於自身經濟自由有所限縮。尤其是在許多以市場經濟為名,但是實施裙帶資本主義的國家。
(關於裙帶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詳見此文)

所以政治選擇跟經濟選擇徹底被連結起來,而從政治選擇得到經濟好處的那群人,會用各項方式壓縮其他個體的資源。稅金的安排,產業政策的方向,個人就算不是直接受害,至少也會感受他們的經濟選擇受到限制。

隨著世界的演進,資訊產業的發達,提供了許多的工具讓個人可以跳脫這項限制,使得國家對於自身的限縮變得較不明顯。
然而,這些工具的成本是否過高,是否廣泛的人都能夠用很便宜的成本取得? 我傾向否定的看法。並不是每個人都俱備能夠跳脫這樣束縛的工具多數人還是在一個國界疆域裡做成自己的經濟決定。

落幕?爭議才正要繼續
最後這場血腥的衝突在烏克蘭現任總統的讓步下結束,原先總統是同意提早選舉,而現在在國會議員通過了罷免案後,選舉可望提前到五月二十五號。

這場選舉能夠改變甚麼?我持懷疑態度。就算是下次選舉把權力換到的西部出身的政治人物,也無法解決東西雙方經濟發展的差異問題。

自由:從運作不良的政治體制中解放已經短期目標達成,也付出數十條人命的代價。但長期的政治自由呢?從經濟選擇中更加自由呢?烏克蘭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