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unday, February 16, 2014

About me: 40,000 viewership (Oct. 2013-Feb. 2014)

從影子中,我們真正看到自己嗎?

達成40,000觀眾數的about me,從"自己"開始。
如我承諾,每滿萬我就會寫一篇about me。我很期待每個寫"About me"的時候,這也是我好好跟自己對話的時候。

前一陣子開了Facebook的專頁,也聽了一些朋友的feedback,逛了一下別人的部落格如何經營人氣,重新想一想到底當初自己為什麼要開啟這個會花費自己不少時間,卻也看不到甚麼特定目標的玩意兒?

說是介紹投資嗎?我逛了一些專門介紹投資的部落格他們寫的非常的專一(對我來說有點單調),我又似乎寫得太廣;說是介紹經濟統計嗎?我想我也還沒有到那個高度;說是介紹運動嗎?我也不單一的在特定的運動中,持續的耕耘。

那我到底是為了些甚麼呢?

"為了自己"
這四個字,講起來很容易,然而我不認為這是件容易認知/體會的事情。人們為了在社會裡面走跳,可以編寫千百個理由說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別人,為了greater good,為了whatever they believe in。事實上,經常包裝在這些理由的背後就是"為了自己" 只不過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或者是不願意讓他人發現,或者是他們甚至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件單純的事實。

從"瞞天大佈局"(American Hustle)中一段台詞是:
"以我來看.....其實我們也在詐欺自己,我們說服自己很多事,我們說服自己買我們根本不需要或者是不喜歡的東西,然後再把把這些事描繪得似乎很好的樣子"*

"為了自己的_____?"
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生活的日子裡,我體會到一件事情。絕對不要低估人的多樣性跟可能性。底線裡的 "_____" 可以填入各式各樣的答案,在這個世界上都可能找到對應的人。

我們在經濟學上說preference(偏好)跟utility(效用),因為要量化做研究,經常我們就直接把這些概念換成money measure。其實我們不用想得這麼複雜,我年輕的時候講過如此一句直接的話,utility就是"爽",沒有別的。"為了自己快樂"成為我的答案,我清楚的了解我整理完文章之後的滿足感,按下發佈之後的"呼~I made it"。但那讓我快樂的原因是甚麼?我有掛google adsens廣告,然而那些微的收益顯然不是我的driver。我的readership也不算成長的特別快,更別說從讀者那兒得到甚麼回應。那到底是甚麼可以讓我快樂?這是下一個我試圖達到答案的問題。

"分享:另外一雙眼"
在我有限的社會經驗中我發現,當我與他人分享事物是讓自已得到快樂的最大來源,也是我持續往前進的動力。為了要幫他人解決問題,我會花很多時間去dig it,不知不覺地,自己也累積的許多不同層面的想法。到了某個程度我意識到:如果不分享出來,想法是死的。而書寫是我很習慣的一個媒介。也就讓開啟了我這串不斷書寫的旅途。

大家不妨也從"為了自己"想想看?
以上"為了自己"的練習,我也經常應用在生活上。這是個很簡單的假設:如果我現在面對的人,他也"為了自己",那麼他們的動機是甚麼?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們可以看到名嘴立場搖擺,很顯然得就是為了自己的______,我們可以看到商人們經常信心喊話,顯然是為了自己的______,我們可以看到銷售員們用不同的話術來吸引客戶,顯然是為了自己的______。

但是他們為了自己並沒有對錯,這就是我留下空格讓大家填空的原因。如果說上面舉的例子,這些人是為了自己所相信的價值,所認同的產品,所相信的言論。那並沒有任何問題。而這樣的價值/產品/言論是不是符合"我們自己"所需要的,那落在我們身上的"選擇",而我們也得更了解自己,才能做出為了自己最好的選擇。

我們(台灣)的社會通常給"自我"標上偏向負面的意向。但恰恰相反的,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還是不太了解"自我"的意義,因此多半在追尋一些相互衝突卻又找不到平衡的目標。忙忙(茫茫)碌碌的走過這趟旅途也就算了。使用相互衝突的價值觀,反覆無常的概念,牽著大眾一起迷路,這就很不可取了。

"了解自我就是最好的互利"
這其實從Adam Smith的經濟思想的根源,他認為,追求自利的同時,也間接推展了整體社會的福祉。對我們現代的人看起來或許相當counter-intuitive,"自私"的那群人們試圖賺到更多,他們怎麼可能推展了整體社會的福祉?

就如同上面所說的,因為研究上多半需要呈現數據證明,因此財富上的"利益"容易被放大。
同樣,財富,享受,這種很容易放到新聞版面上,所以也讓社會很容易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然而,人類社會裡面也經常講求公平正義,也講求同理感受,這些"感受"給人的"利益",經常被忽視。

但如果要求這樣的"感受"的人直接的在市場中陳述自己的意圖,也了解到自己希望生活在一個符合自己價值的社會。那麼他的自利就創造了個商品,創造了個市場,
而了解自我個體,會讓自我的選擇一致,讓自己信任的價值一步一步地在社會中實踐,改變社會中的每個面向。這些,都得從了解自我開始。

準備好瞭解自己了嗎?

後記:
1. 這篇文章寫在我閱讀完 "The Clash That Define Modern Economics: Keyens v Hayak"一書,受到了海耶克的影響深了些。海耶克跟凱因斯的是至今仍就持續的爭論,而海耶克偏向從個人自由角度出發的論點雖然沒有在經濟學上面得到廣泛的學術價值,但在哲學,或者是研究角度上,有相當廣泛且深遠的影響。(這也說明了海耶克在芝加哥的教職,為何為這樣被歸到了社科學院。) 細節我會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補充。
2. 我鼓勵讀者們可以在Facebook上面追蹤這個部落格。有時候受到時間限制,我會簡短地用圖片或新聞連結,分享更多的內容。連結在這部落格的右方,歡迎按下你的Like
3. 那段瞞天大佈局中的台詞原文是:
"As far as I can see, people always con to each other to get what they wanted. We even con ourselves.  We talk ourselves in everything; we sell ourselves things we don't even need or want, and dressing them up."
"We leave out the risk, we leave out the ugly truth"

"Pay attention to that. Because we also con ourselves one way or the other. Just to get through lif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