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你的手機,你知道多少科技是政府發明的嗎?(答案就在影片中)
政府與創新:體制設計外,政府能多做些甚麼?
在經濟學的圈子裡,已經普遍認知到創新對於經濟體的發展與成長是相當重要。先前兩篇創新的文章也簡單比較,在不同的市場經濟概念下,創新是如何被誘發,而政府在體制上記上該做些甚麼?
"割喉式資本主義"強調"Winners take it all",政府需要做的是,保障創新的利益歸屬於創業家,強化促使創新的誘因;溫情資本主義強調"Cover your Risk",由政府設計個人經濟保障機制,降低創新者所需要額外承擔的風險,來促使創業家勇敢放手一搏。
政府的角色可能做更多嗎?他們能夠真正介入創新嗎?
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差異:資源是創新的動力
傳統看法認為,私部門是充滿活力跟鬼點子,公部門是無聊煩瑣規律性的。政府與創新?透過政府來做創新,這是再詭異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政府的通常有下列兩個特色看起:
1.) 政府組織資源通常比私部門多,人力或財務資源上都是。
2.) 政府組織通常能比私部門有更大的舉債容量,而且舉債成本多半比私部門還要低。
從這兩個特色來看,政府組織比起許多創投基金,更適合來肩負創新的責任。因為他們有資源,資源便宜,而且能夠承擔失敗的風險。此外,一般創投基金可能需要在三到五年之內繳出成績來,但政府不用。政府的研究案,可以持續roll-on,過去,可以承擔10-20年的持續研究。
因為私部門的財務壓力,使得他們做得創新並非真的突破frontier,而是做出一些"me-too"的改善。影片中提到了醫藥界的例子。以我的了解,在科技界也經常有這樣的狀況。
雙P+1P=3P:Private/Public Sector Partnership
傳統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對於資源的關係是競爭的。以課稅來說是最明顯的例子:只要政府多跟人民徵一筆錢,民間就少一筆錢來做為自我使用。人力資源也相同。
然而,Prof. Mazzucato認為,公私部門之間的關係不見得是競爭的。雙方如果合作,可以創造的價值是更高的。公部門跟私部門的創新動機跟壓力不同:公部門不用面對市場,因此可以真的去做出一些可能完全沒有市場應用,或者是市場應用在現代還沒有辦法馬上預見的研究。而既然私部門有面對市場的壓力,他們的"創新",反而是落在了如何整合這些技術,推出產品面對市場。這兩件事情並非是競逐,而應該是相輔相成。
以影片中擷取下來的這張圖來看:現代智慧型手機的技術,不少都是由美國政府各式各樣的開發案中創造出來,無論是政府獨立研發或者是出資經由其他非營利團體(學校/研究機構)所開發出來的。而Apple的產生,也從政府資源中或取中小企業開發案的融資,以及這些專利的授權。政府部門跟私部門的結合,才有如此sexy的產品出現。
Source: TED film: " Government: Investor, risk-taker, Innovator" by Prof. Mariana Mazzucato |
影片的最後提到了投資學最基本的概念:既然政府要投入創新,那麼政府得好處在哪?很多人立即想到的是創新帶來的就業,就業反饋為稅收,使得政府可以持續的循環funding新的產業。但是在全球化的世界,這些就業可能都外溢到其他國家,而將專利授權交由公司,政府並只有收到授權費,並沒有持續的從公司身上得到任何好處。
維持一定股份持有成為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在影片中提到了芬蘭政府的投資基金在Nokia創設之初就一直維持股份;巴西政府投資在潔淨能源上,也是透過政府持有的基金來維持股份。只要有一家公司成功,這家公司就會成為政府除了經常性稅收之外的金雞母,持續的投入創新活動。
反思:政府真的鼓勵了創新?
到底Prof. Mazzucato提的例子足以說服我們,政府也是可以介入創新活動的,或者是他舉的這些例子多半是一些特例?
由國家建立創投來鼓勵創新是個很不錯的idea,然而,到不同的國家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是Prof. Mazzucato沒有提到的一項政府特色:政策成功與否,仰賴主導者的心態,以及法規制度是否健全。國家來承擔創投的角色,從規模可以讓人理解;然而,投資,以及其衍生出的風險,是由納稅人承擔。在政府這個黑盒子裡,監督來得並不及時。是否全體國民承擔了過多的風險,這很難被觀察到。
Prof. Mazzucato提到兩個例子,ICT產業與醫藥產業,各有不同的背景,以ICT產業來說,美國當初在冷戰背景下,國防部有不少資源可以開發新的科技,來應付可能的需求。這樣的創新的代價,伴隨著是美國冷戰時期經常過度舉債造成的結果。比較正面的,是在於醫藥業上的創新,政府投入新藥研發,承擔藥廠不願意承擔的風險。但更有意思的是,成功例子目前看來多半是在美國。美國有這樣的資源可以多樣化分散,賭輸了一把,整個portfolio還有其他的方案正在進行可能成功。但是對於小一點的國家可能就很挑戰了。芬蘭當初賭Nokia賭成功了,但是沒有人可以知道如果失敗會如何。
文末我並非意圖給予答案,兩種方案,各有利弊。而在以創新為名之下,我們可以用更多不同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該扮演的角色。
延伸閱讀:
芬蘭與Nokia: 值得回憶的戀曲 (Wired UK, Oct. 5, 2013)
全球研發競爭,台灣是專利冠軍 (Bloomberg, Jan 23, 20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