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October 2, 2013

投資概念(3): 股票市場, 到底我們買了些甚麼?

複習一下會計裡面的概念, 到底甚麼是財務報表?
前言:
這是一篇基本入門的文章,獻給不是財務背景的朋友。如果是接觸財務領域的朋友們應該會覺得這篇文章太基本。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必須要有個觀念:會計比較像是"法律",是種"規定"。

他用來進行詳實的紀錄:公司做了哪些"交易",必須要以哪種"型態"來呈現,並且確認權利的分配。因此,會計內容要轉化成財務的解讀,需要很謹慎。
而這一篇文章,以會計的角度切入,是企圖告訴讀者:身為股東,我們站在甚麼樣的位置;而如何將會計的觀念,轉化到財務上。

現金流量,股利與折現一文中提到的例子與觀念,算是兩者之間轉化的一種練習。
以整張圖表談起:報表之間的關係
這張A4大小的圖表,可以拆解成上下兩部分。

上面的部分描述公司內部的"存量":也就是公司透過資本市場募集的資金,購買資產以進行營利活動。他所表示的資訊,可以提供這兩個問題答案:

"公司具有甚麼資源(資產)? 這些資源從哪裡(股東/債權人來?"

下面的部分是"當期"公司經營營業活動所帶來的一些重要的變化,是"流量"的概念。這些變化包括獲利狀況(損益表),股東能夠分享的利潤(股東權益變動表)以及公司現金變動狀況(現金流量表)。他呈獻了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特定期間內,公司的營業活動帶來有甚麼樣的變化?"

上下兩部分的關連是甚麼?我用箭頭及星號標示出來:當期所賺,未分配的盈餘,進入到資產負債表,增加股東權益;而現金項的變動,也可以從現金流量表上面完整看出。下一期開始,下方報表就重新開始,公司的過去,持續累積在上方。

從資產負債表出發:
這張表的上端寫了兩個"市場":右端的"資本市場"跟左端的"財貨勞務市場"

一家公司恰恰就落在這兩個市場之中:公司就是一個透過資本市場募集資源,來提供服務的個體。

中間的紅線T代表了會計最基礎的雙式簿記:這個T代表著募集的資源(右方)持有的資產(左方)需要平衡的重要概念。
所以現金由資本市場流入,透過公司的管理當局經營營業活動,產生收益,再返還給資本市場上的出資人。

身為投資人, 我們所購買的是:
"公司營業活動收益屬於股東部分的現金流量"也就是,右下角的"We are here"

每個投資人在投資之前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我們並不是買了公司所有資產創造出來的現金流量權益,我們所持有的權利是落在許多其他權利之後的。如果公司出現清算的狀況,股東的權益是落在"政府(稅金)"與"債權人(右上角負債部分)"之後。 

營業活動帶來的現金流量變化:

一家公司進入財貨與勞務市場提供服務之後,進行營業活動之後,每一段期間都得報告給投資人他們的營業活動的結果是甚麼. 這些"變動"對於投資人的權益有甚麼影響. 最重要的概念在左下角, 淨利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部分.再次提醒大家, 投資人所購買的是:"公司營業活動收益屬於股東部分的現金流量"


我會把損益表列得較為詳細一點,是因為損益表中可以潛藏許多會計準則選用的變化。這些科目都各有可以進一步探討的空間。這張表顯示了:股東能夠分配的利益是在債權人(利息,我忘了列出來)與政府(稅金)之後。最後總結變動的部分,會歸納到股東權益變動表裡。

結合損益表跟右方的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用會計的表達方式,觀察一家公司現金這項科目的變化。

這裡,出現了會計與財務對於"現金流量"的分歧概念:

現金流量:我們該看甚麼樣的現金流量?

之前,我們提到的股利折現模型的基本樣態長這樣:


這個式子告訴我們的是:影響公司股價變化的是公司的股利風險因子(折現率)。然而,股利的部分,在現在的財務實務上多半轉化成為自由現金流量。

1. 以會計上來說:
從上表中來看:股東所得到的是"會計"上的利潤。損益表上呈現的,可以分配給股東的,是會計上所得到的利潤,而非單純的現金流量。

這是一個最保守的分配方式:不少公司事實上的現金流比會計上估計的還要再高一些,因為有許多非現金的科目被列到了獲利的減項。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折舊,除了折舊之外,公司還有與多可以把現金保留在帳上的方式。


2. 以財務理論來說:財務上關注的是公司真正的現金流量,也就是調整會計科目,以達到自由現金流量,作為折現模型現金流量的估計值。

從自由現金流量的計算我們就可以看出:公司應用不同會計準則使用(如: 折舊方式)以及財務操作,能將現金"保留"在公司內部。為得就是讓公司內部有更多的現金能夠投入到公司所經營的營業活動。
會計 v.s. 財務?該選甚麼?
那我們要關心的是會計上的"盈餘", 或者是財務上的"自由現金流量"作為投資的基準?

如果你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投資人,那麼你會相信,真正能夠取得的回報,是會計上分配盈餘的部分。一家公司到季末可以分配的股利是基於會計基準計算出來的。而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一開始也以股利出發。我們可以體會到早期(1930年代)的學界是相對保守的。Ben Graham在其Intelligent Investor一書中,也一再強調公司分配股利的重要。

對於保守的投資人來說:拿到股利才是真的,其他都是無法控制的。

為甚麼叫做"無法控制"?
自由現金流量,代表了一部分現金,被留在公司內部,維持公司的經營。而身為投資人所購買的,不僅僅是屬於股東的現金流量,事實上,還"委託"了經營團隊繼續投資。因為你投資的回報,有一部分留在公司內部,在這項產業之中營運。

因此,投資人持有的從:

"公司營業活動收益屬於股東部分的現金流量"

變換成

"公司營業活動收益屬於股東部分的現金流量: 現金流量分別流向股利, 以及再投資於經營團隊創造獲利的經營能力"

結語:個股 v.s. 市場
看完上面的文字,我們不難發現,買入一家公司的股權,不自覺的,也是"委託"他人投資。這就是為什麼,強調基本面分析的投資人,通常會去進一步公司所牽涉的營業活動,管理階層的能力等,以確保留在公司的現金,可以再投資到更有效率,創造報酬的營業活動當中。

本質是如此,但我們真有這樣的心力嗎?


因此,在財務領域的下一步,就是強調持有市場投資組合(market portfolio)的重要,不用特別挑選公司。因為市場投資組合是參與者的"共識",因此確保了參與者能夠得到"一般"(average)的成果。

提到了"市場"的概念,一位投資人所"買"的東西,也跟會計帳面上表達的越來越遠:我們買的,會更接近市場上公眾願意給與一項"權利"的價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