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我在2013六月五號打出來的一點想法,本來沒有打算要同步放到網誌上,不過還是這點想法放上來。
就如同標題, Correction for Uncertainty, 這件事情大概是本周很多證券市場的狀態. 主要的財經媒體新聞都著眼於美國的QE是否終結,以及日本的QE是否有效. 在新興市場幾乎是哀鴻遍野,歐美股市也都大修正,大概是前波高峰之後較多的一次獲利回吐. 日本在政策反應之後也大幅度拉回,等待政策面的一些進一步的顯示.
就業數據持續改善,QE減緩的時機已到,換句話說,便宜美金的時代慢慢的會開始畫上句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想到甚麼?
或者是,看到這樣的Google Finance 標題, 我們會想到甚麼?(New Updates, June 11,2013)
這波的修正反映了大家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提高,因此折現率上升,就算整體經濟活動沒有太大的改變,股價一定會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正.
美金的無限供應開始讓公司考慮進行不同的投資案, 如果美國本土市場穩定,他們不必然將生產線全押在新興市場. 因此現在在新興市場發生的狀況再合理也不過. 新興市場下跌(資金拉回美國),成熟市場也下跌(折現率提高,評價降低), 但是主要的經濟數據也還在好轉當中, 短時間內看不到整個市場反轉到空頭的狀態.
房貸的deleverage逐漸開始出現效果之後,美國還要面對的是許多債務纏身的地方政府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正在慢慢找出解藥,美國的地方政府協商破產重整減債 (Jefferson County, Alabama)正在逐步進行,有比較便宜的美金也讓許多大銀行或許會願意接受地方政府較便宜的債券, 或者是接受之前無法同意的破產重整計畫,讓這些城市可以重回生機; 此外, 許多大城市也透過公民參與來降低提供社會服務的成本(Detroit, Michigan) 這兩點算是在經濟危機之後,美國從上到下意識到債務無法長期展延而希望逐步改變的措施之一.
現在是放緩QE最好的時間點, 一方面FED也不希望無限美金供應又流到一些爛頭寸上,或者是對於長遠經濟發展並沒有好處的產業中. 因此,降低QE的步驟開始實施,讓開始考量投資計畫的公司審慎的評估自己手邊有的投資案. 幾個比較驚人的投資案在於Google跟Apple都要蓋自己的園區,而IBM也買下了雲端儲存設備廠. 看來美國對於資訊產業的優勢和掌握還是比較願意留在本土(換句話說,亞洲人們你們好好做代工就好了)
接下來提幾個比較有意思的區域: 台灣,韓國,日本和東南亞.
台灣有意思的是,相較於中國,大部分的代工部門大概轉移到中國去了. 剩下的是比較高技術含量的代工部門. 我最近自己的興趣是在於設備產業以及POS/工業電腦產業,看到一些很不錯的公司, 也是之前有讓自己獲利過的. 我自己應該會多花點時間在這些產業的了解上.
很多中小企業會以後成長成為台灣的火車頭: 他們提供整體的solution, 而且是會是用很合理的價格.
韓國的挑戰其實會比我們還要嚴峻,韓國在很多產業上已經跟日本以及歐美達到相近的競爭水準, 這代表他們再發展上會遇到更多的挑戰.跨過去,我們真的連韓國的車尾燈就看不到; 沒跨過去,韓國會出現一段很長的黑暗期. 畢竟他們集中在集團企業上,非集團企業的競爭力? 我不敢說沒有, 在我的了解他們其他的私部門張的不強.
日本的狀況就是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不要相信印出一些鈔票就會改變些甚麼. 從WSJ的這張表來看,維持有獲利能力的公司並不會因為日圓變強而衰退太多,然而如果本來就很弱的公司自然也不會從這樣的狀態獲利到哪裡去, 不過會讓他們暫時有點喘息機會倒是真的.
信越化工(Shin-Etsu Chemical)的前社長金川千尋(Chihiro Kanagawa)就在這則Bloomberg的報導中說出了這麼一句豪邁的話:
"I couldn't care less"....."I don't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anywhere"
東南亞的狀況相當有意思: 一方面這些國家受益於過去開發程度較低,本來就會有比較高的成長率, 再加上中國在高漲的人工下東南沿海的製造中心的轉移過程中,越南和印尼幾乎是一些台灣的成衣/製鞋廠的首選. 因此這些地區會出現較為活絡的經濟活動. 可以持續關注.
基本上我對於政府的態度還是維持偏向自由經濟的主張, 政府本來就不應該管太多. 但是在最近食品安全的議題上面我們又看到,有些事情又偏偏是不管不行.但是不是直接投資插手經濟活動,而是確保大家"公平"的在一個競爭場域中運作.
央行有時候真的是被動不管不行,就像目前歐美央行的例子, 以及台灣央行在市場中相當多的干預手段. 這些措施有它的道理, 但是我們不能期待有多少產業會從這樣的措施中獲利. 身為一個投資人在乎的就是現金流量, 也就是一家公司的競爭力帶來的結果; 以及風險, 也就是整體市場以及這家公司自己本身的一些特性.
信越化工金川前社長的那句話, 相同的態度我也抱持再我的投資邏輯當中: 台股裡面如果有任何產業會因為政府政策而遭受到嚴重損害/利益的,那麼這個產業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全球化的市場中必然沒有立足之地. 我不會把他們特別考量到投資組合當中.
2013前半年快要過去, 我對於全球經濟復甦還是保持樂觀.
New Updates: 上圖中新聞下標的方式實在太有意思, San Francisco Chronicle放到自已網頁上之後就跟原本Bloomberg的描述有所差距,我點進去才發現是同一篇文章.
兩個標題的主題句幾乎一樣,
"Yen Rallies Most in 3 Years" (雖然San Francisco Chronicle是說2 years,大同小異)
但是Bloomberg的版本是: As BOJ Refrains From Adding Stimulu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版本是: After BOJ Keeps Policy Unchanged
這就是政策跟市場互動有趣的地方
市場反映這麼劇烈,可見當初市場的交易價格是預期在BOJ的動作跟現在揭示出來的方向是不同的. 市場的參與者預期BOJ應該要有更深的干預,但是他們沒有看到,馬上就在外匯市場上面表態了.
我不能說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下錯了標題, 仔細看新聞內容, BOJ的確也沒有改變任何事情, 我當下還傻了一下認為, 如果甚麼事情都沒有改變,那麼為什麼市場價格要有如此波動.
Bloomberg的標題下得更加反映了市場面的期待,也就是說,市場反而感覺到BOJ現在是縮手了. 反映了市場之前認為的跟BOJ公布的政策方向是相違背的,也就是回過頭來看,日圓在預期心理影響下, 已經跌了太多了, 所以會有一波修正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
這正是我說的,政府干預跟市場交錯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大家的預期開始分歧, 被影響到的金融市場動盪不已(日股最近波動的也是近年來"活潑"的時候), 因為大家對於風險的看法都非常分歧,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發現自己跟多數人的看法不同的時候就得快速落袋為安.
風險就是我們對於不確定性的掌握變低的時候,而在市場有政策干預的同時更是這樣的時代.
Discover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rough len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with small touches in Sports.
Search This Blo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
-
穩懋(3105)縮短設備折舊年限 明年EPS少5毛 嚇跑砷化鎵買盤! 鉅亨網 (Dec. 22, 2012) 折舊費用, 有這麼可怕?少五毛,投資人就要大幅度賣出懲罰*?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A) 學會計的好狡猾在操縱盈餘 B) 我們應該來拆解一下看一下現金流量....
-
在台灣的各位,通常會感受到韓國的競爭壓力。主流媒體上雖然經常比較兩個國家,但流於表象。疏忽了韓國在金融危機後,整體的 行政機器 改造。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在於行政機器的改在套用在貿易協定的簽訂以及發展的歷程。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
-
Understanding Asset Prices 今年的瑞典皇家銀行經濟學獎(大家常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給了三位在資產定價上有卓越貢獻的經濟學家, Prof. Eugene Fama, Prof. Robert Shiller and Prof. Lars Pet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