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June 1, 2012

中資消費股: 傳說中歐洲股神跌倒的地方

歐洲股神 栽在中資消費股 (May 24, 2012:聯合報)
原文: May 12th, 2012
Here be Dragons: Anthony Bolton FT.com (想要看原文的可用這個標題查一下)

這篇文章某種程度肯定我之前的看法:
身為個人投資人投資中國的企業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 資訊不透明跟國家引導的經濟方案很容易讓投資人承擔無法評估的風險
甚至連身為機構投資人的Bolton都承擔了他無法預估的損失.

By the way, 撇開資訊不對稱不談, 我想Mr. Bolton對於中國的設想有幾個可以討論的地方:
1.) 何謂: 中資消費股?

當初倡議投資中國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 只要每個中國人一塊錢, 那麼總合加起來就有十多億營收, 這可以想像嗎?

花錢是消費, 那你要拿什麼東西讓中國人消費?
為什麼中國人要買"你"的東西?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要支持中國人的品牌?

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品牌在中國的成功, 從奢侈品, 車到許多不同的民生消費品. 他們成功的利基在於target了正確的客戶, 標榜自己是有品質的, 再加上中國在20世紀以來或多或少對於"舶來品"的偏好, 自然而然的成就了很多消費品在中國成功的案例.

但這些案例是否在中資公司上可以複製, 這就有個問號. 中資公司要面臨的競爭很龐大. 中國人也是要品質的, 也不希望比較差的東西. 在盲目相信"中資內需"有市場之前, 這些"中資"公司如何經營自己的資訊才應該是投資中資內需市場最需要蒐集的要點.

很可惜的是: 就像我說的, 在中國蒐集資訊不容易, 這些資訊蒐集的過程的成本很可能讓許多投資人在取得任何成功獲利前就已經蒙受不小的損失.

2.) 國家引領的經濟企圖將經濟成長導向內需: 但是內需在哪?

十二五計畫才剛開始, 中國的內需消費市場還不是相當明確. 而這個月以來的香港跟上海的股市最近表現相當令人失望, 有人認為這是給中國內需轉向投下一票不信任的一個警訊. 到底事實是如何?

內需有兩種, 或者是說, 在總經模型上面我們多半會提到公部門消費跟私部門消費這兩項:

以公部門消費來說: 基礎建設的內需恐怕是不會中斷的. 中國的幅員這麼廣大, 基礎建設很難說什麼才叫做達到"滿足", 就算滿足了也還有很多後續維護的經費可以投入. 這點到是沒有什麼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上兩個禮拜一堆小道消息說各省的人往京城跑去要錢去~

私部門消費就有幾個重要的因素要談:
第一: 收入是上漲了, 但會拿出口袋來消費的那個比率. 亞洲人很愛儲蓄這點雖然對於中國人所謂八零後九零後可能不太適用, 但是基本上統計數據看來中國人跟很多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的人相比還是很愛存錢的.
第二: 物價穩定了嗎?
第三: 這就是這篇文章一開始的重點了: 競爭環境真的可以讓這些廠商賺取超額獲利, 甚至讓他們的投資人蒙利嗎?

我沒有什麼時間去挖掘這些問題的答案, 倒是我自己的直覺給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是 1.)可支配所得在未來五年並不會跟過去十年上升速度一樣,甚至成長率會減緩. 2.) 物價不會穩定, 這會讓民眾需求更多的儲蓄型態: 可能是房產, 可能是外國基金等, 這些都會讓消費減緩 3.) 這個環境只會更競爭, 更多商家希望投入. 強調"品質"而且還做得到的公司會獲利.

最後以報導中的這句話作結: "缺乏對當地企業和法律的了解,將被邊緣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