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September 16, 2013

回台短訊(3): 投資

投資想要談的是兩種投資: 人的投資產業的投資
講這兩件投資的特定類別之前, 我先來講講投資這件事. 簡單來說,投資就是在把金錢跟精力投入之前, 窮盡自己能夠蒐集資訊的能力,評估投資的標的未來的現金流量(或者是潛在非現金利益)對於自己的價值. 如果認為值得, 就投入資源去做這件事情. 有些投資很單純不受外在環境挑戰,但是多半都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簡而言之, 投資就是犧牲當下的資源換取未來更好的回報. 投資的評估就是希望能夠更準確的了解投資的這項tradeoff是值得進行的.

接下來, 先從人的投資談起:

台灣現在面臨一個很有趣的人才培訓模式, 很多學生走出社會面對在私部門工作環境的不確定性(例: 薪水, 工時, 升遷等等), 選擇"投資"自己的學歷,讓自己有在私部門有更好的競爭力, 或者是往公職發展. (我所謂的公職還包括了官股色彩濃厚的公司或者是金融業) 學歷跟證照認證當然可以當作是一項"投資",但這項投資的報酬率如何卻鮮少人去做討論. 或者是說, 片面的從媒體上會報導公職考試潮流跟很多碩博士去做些與自己學歷不相符的工作.

這樣是正確的投資嗎?

首先,投資都要蒐集資訊. 簡單來說,要清楚自己投入的是甚麼,未來可能的回報是甚麼, 再調整自己所要面對的風險, 才能做出決定.

然而台灣在人的投資上面似乎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思考, 或者是說,往這個方面思考是採用過時, 或者是片面的資訊. 

舉公職考試潮做為例子來說: 公職考試面對的當然是短期收入的喪失,用時間去換取一個不能輕易被取代的工作, 未來可能的回報是穩定的收入跟(老一輩)認為穩當可以取得的退休金.換句話說: 人民相信政府財政可以支持公務人員的工作期間跟退休後的生活.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退休制度已經有多方修改,再加上近年來財政惡化, 公職人員是否真的能夠作為一個"鐵"飯碗, 或者這只是長輩們的既定刻板印象? 社會上著重於這點的討論欠缺了些. 同樣的概念應用在學歷上面,當一方面很多人在認真地考慮學歷給自己更高的起跑點, 另外一方面也看到媒體撰寫的"博士炸雞排" "博士考清潔員"等等資訊, 認為學校裡面的知識無用. 然而辯論的重點卻是在"學歷"這張紙上,而非是學校真的教育了甚麼,或者是學校教育的東西是否在產業應用面上面給予了年輕人舞台.

這樣片面的資訊恐怕都錯失了事務的全貌而浪費了資源在投資的機會上.


再來, 談談產業的投資

從這篇Deloitte的簡短報告(2012四月)可以看出台灣創投事業的概況. 雖然這篇報告採取的資料點(2010年)有點舊, 但也反映出台灣的創投事業一些有意思的特色.

著重在擴充和成熟期, 卻鮮少投入種子或者是創建期. 這點跟我對於台灣創投粗淺的了解印象相符. 種子期跟創建期多半是公司創投(Corporate Venture)或者是政府主導. 以公司創投為例, 種子期跟創建期多半這樣的概念還是公司內部的一個部門, 創業者使用公司的資源試圖在新的技術上進行突破. 好處跟壞處恰恰都是與母公司連結在一起:  母公司的資源影響到創新的步驟, 而新的技術可能與母公司既有的部門或既定的方向相衝突, 導致計劃的存續需要通過很多內部組織的挑戰. 

除此之外, 創投為何沒有積極投入種子或創建期. 可能的切入點可以討論點很多, 包含台灣的社會對於風險的趨避程度, 產業的生態,或者是法規環境對於創業者不友善等等. 

台灣真的沒有錢或者是沒有產業可以投資嗎? 

台灣百萬美金家戶數佔整體加家戶的比率, 依照這篇Bloomberg的報導是世界前十名內, 錢是有的, 但願不願意創設新的投資,還是用舊有的model繼續累積自己的財富?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或許從地產業這幾年蓬勃的發展來看, 如果能夠從地產開發賺取龐大的利益,那相對辛苦且需要時間點創投缺乏投資標的也不感到意外了.

第二個問題在於可以投資的產業:

這趟有接觸一些很有勇氣願意創業的朋友們, 主要都是比較小的規模, 從簡單的貿易(進出口), 家族產業的新方向, 或者是小規模個人工作室等都有, 他們有提到的創業需要投入的精力,以及法規上面的限制.比較挑戰的大概是初期需要會選擇持續維持一份工作, 所以是蠟燭兩頭燒; 再來就是跟長輩的討論需要耗費相當大的精力, 這點大概反饋到我們所說的對於創業的概念世代不同的結果.

把視角拉遠,看到比較大的產業變更來說, 最近很紅的話題在生技業跟3D列印. 以生技業來說, 不少在國外認識做生技製藥產業的朋友都說台灣主要還是在走馬上可以賣的產品的路線,真正願意開發的人若不是資本不足,就是不願投入相當的技術人力. 而3D列印大家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是代理, 真正自己持有專利或者是突破性技術的公司寥寥可數. 

很多人認為問題出在於政府沒有好的產業政策. 事實上, 近幾年除了晶圓代工產業外,政府扶植的產業政策多半沒有取得當初目標的成功. 反而是政府當初沒有特別插手的, 如很多機械設備業或者是工業電腦, 靠著自己業者的成長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產業的路線. 政府插手的計劃不僅僅會受限於政府部門需要受到法令限制的問題,還加上了在亞洲很難擺脫的裙帶政經文化, 經常這樣的投資會造成許多浪費.

在我這兩年來對於台灣股市的搜尋來說, 可行的產業投資是有的, 也有不少公司在特定領域中得到了不錯的成績. 身為投資人, 真正"投資"的是甚麼? 這是在閱讀分析資料的同時需要不斷反覆詢問自己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