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短線交易者?
"是的,網路連結了一個個不同文化背景,超越距離的個人。啟發每個人對於較不幸的人的同理心,或者是至少是同情心,這是件好事......."
"The problem is broader than Watsi. Even as it becomes easier to see and care for people lying injured on the side of the virtual highway, it becomes harder to perceive and easier to ignore the “road” conditions that caused their injuries"
"但是問題本身比 Watsi這個網站還要深入。他的確讓人更容易察見且關心在這虛擬的高速公路一旁受傷的人,但也確讓人更難感知,或者是更容易忽略,到底是甚麼樣的路況讓這樣的人受傷了。"
我會看到上面那篇文章是因為我關掉了臉書,打開了Twitter。不是我放棄關心台灣正在發生的事,而是我看了些懶人包了,各式各樣,滿有意思,但也滿雜亂的,我就選擇關了媒體。
先不說〝懶人〞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不知死活的吞食知識。正常的人,都要早上起床,坐上大眾運輸工具,可能玩玩臉書遊戲,上班,靠北一下老闆同事,下班,然後回家昏死。嗯,你知道的,大概就是這樣。(所以如果你還能看我的文章我真的衷心感謝)
我想講的是懶人包的內容,很多懶人包我看了,卻少有把問題講清楚的,或者是寫文先嗆頭銜的,給人說教的。對於第一線學生的訴求,甚至第一線產業的恐慌,很少提及。我看到後來都看得累了,更別說是還要上班的人了。
互相回應的人就更有趣了,有拿一包嗆另一包,結果連包包裡面裝了什麼都不知道就丟出去?整包不知臭酸還是好料就直接丟給別人,好像身為人的價值就被平臺設定的share鍵取代。
這是有了甚麼問題?
先從Watsi談起:
上面那段文字是在述說一個網路平台Watsi的故事,那是個網路慈善平台:夠透明,夠直接,而且保證一定是捐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手上。但是寫這篇文章的Esther Dyson,一位很有名氣的創投投資人,對Watsi很有意見。為什麼?
"我們捐出了這些錢,好像救助了一個生命,很不錯,就自我感覺良好起來了。"
"我們捐出了這些錢,好像救助了一個生命,很不錯,就自我感覺良好起來了。"
但是我們卻不會去看說到底是為什麼這位傷者躺在路邊,這條路出了甚麼問題?那麼很有可能你幫了這個傷患,下一個馬上就出現了。這也是Esther Dyson講的:如果你要幫忙其他國家,了解一下他們的問題,充實一下自己的知識,幫助他們改善"路況":教育,飲食條件,缺乏基礎醫療。不然,你就從身邊做起,幫助自己的國民。這些事情,其實也通常在自己的國家發生。
這跟今天的抗議有甚麼關係?
去現場看看,不要被媒體綁了
今天的台灣,因為這個服務業貿易協定跟佔據國會,讓很多平常不管這事情的人熱絡了起來。不管你是正反面意見,去現場看看!很容易你就會發現,原來有些媒體上面講的不是真的。學生跟警察是和平相敬愛送花的,學生本來就是理性也有主張的,參與的人也不僅僅只有學生,很多各行業從業人員,甚至教授也到路邊開啟了公民社會課。
到了現場,可能你的感受就不同了,你會覺得好奇,這個說法沒聽過,這個做法有意思,甚麼樣的轉化都有。
最重要的是,你多了"一個觀察點"
媒體的謊言還算好戳破的,媒體是有立場的在台灣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我想大家也都清楚。這個,去現場看看就好了。
那一般人呢?
我是個愛裝熟的人,所以不管在甚麼場合都喜歡跟人家聊上了句。回台灣,在機場旁邊等著載中國觀光客的司機;台北的計程車司機;轉角的早餐店老闆娘,甚至你有看過我之前的文章,我連高美濕地的漁婦,賣菜賣花生阿嬤,都能聊上幾句。
為得是甚麼?觀察點。雖然這些觀察點很零散,也很集中在特定的時間點跟區域,但總是能夠說出些甚麼故事。
他們最在乎的是甚麼?甚麼協議他們都不太懂,他們知道今天花生賣幾包出去,早餐賣幾份,跑幾趟車,這他們很清楚。
所以一家獨立(無連鎖招牌)早餐店的老闆娘就曾經跟我說,轉角多開了一家連鎖的,裝潢又美,還好有你們這些老客,不然我就很難經營了。她女兒是做美髮的,就很擔心以後工作不穩定。
高美溼地的漁婦知道海水鹹鹹,可能要多撈點時間才夠錢吃飯,跑車遊覽車司機說,他其實不太擔心,因為他可能可以多跑幾趟,不過他也說了,來玩可以,他們要當我鄰居實在不太好。計程車司機們就更多元了,有上車知道我在國外念書就考我英文單字,說我有競爭力不用怕的;也有上車就說,阿沒用啦之類的;也有在聊故鄉大小事的。
高美溼地的漁婦知道海水鹹鹹,可能要多撈點時間才夠錢吃飯,跑車遊覽車司機說,他其實不太擔心,因為他可能可以多跑幾趟,不過他也說了,來玩可以,他們要當我鄰居實在不太好。計程車司機們就更多元了,有上車知道我在國外念書就考我英文單字,說我有競爭力不用怕的;也有上車就說,阿沒用啦之類的;也有在聊故鄉大小事的。
這些都是"觀察點",但是它並不只是一個數據,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背後,可能有很多他講出這些話的理由跟故事。
今天媒體有一個很可怕的事情,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沒有眼神(對,就是要靠眼神);沒有肢體語言;沒有語調。你可能看了文字就決定要聽誰的,如果前面有冠上一些關鍵字更好,不管是九把刀還是懶人包(刀大對不起借我押韻)
但是你真的去看過,活生生在你面前的一些人嗎?看了之後有去想,他們在乎的是哪些問題嗎?
但是你真的去看過,活生生在你面前的一些人嗎?看了之後有去想,他們在乎的是哪些問題嗎?
通常要跟人閒聊蒐集資訊本來就很不容易,對方只要是有點社會經驗聽聽你怎麼講大概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所以甚至跟別人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成見。
但放下成見這件事,在臉書上是如此的困難,或者是說,拒絕他人變得是如此容易:看不舒服就unfriend,不能接受就un-follow,按鍵是如此的便利,卻也阻斷相互了解的機會。
回到服貿:
FTA該怎麼簽訂,我用我有限的知識,整理了一篇韓國的經驗。法律的層面不是我的專業,只不過大家可以去注意一下為什麼"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會被引用出來,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公聽會,最接近人民/產業的環節,哪些人出來,說了哪些話,也是觀察點的蒐集。
這些觀察點,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今天路鋪不平?為什麼今天有人會嚷嚷著路壞了,要修路?這條路鋪不平,有人摔倒了,路平專案就可以解決嗎?怎麼執行,誰來執行,成效如何,是用路人得張大眼睛看的。
最後回到Daytrader,我是學財務的,實證上Daytrader很難佔到甚麼便宜,或者是說賺到便宜了,但是市場環境一改變就又賠掉了。
你,還要當Daytrader嗎?或者是再多花一點時間,了解一下
"到底是甚麼樣的路況讓這樣的人受傷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