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June 27, 2019

歐洲央行與聯準會的資訊蒐集:SPF (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 與市場Swap利率


調查基礎如果謹慎的執行,對於未來的預測能力並不一定較差。在許多經濟數據上,跟"調查基礎"(Survey-based)相對應的,是所謂"市場基礎"(Market-Based):透過市場交易的結果,來作未來的預期。

以央行對於未來通膨的預期來說,這兩種方式分別透過專家的調查結果(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 SPF),以及市場利率Swap合約交易狀況。

各種不同來源對於經濟指標的觀察,都有其不同的重要性。對於政策決定者來說,調查基礎的數據,通常也會再跟其他資料來源交錯對比,以作為政策決定的參考。

這篇短文帶大家回顧一下2015年在大西洋兩岸,不約而同對於兩種預測方式的比較。

研究連結ECB (Nov. 2015, Working Paper No. 1865)



調查基礎 v.s. 其他基礎: 歐洲央行

這張截圖所呈現,對於未來通膨的預期,以及實際的HICP數值。在x軸上同時呈現的綠色長條圖,是誤差的狀態。因為兩者的頻率並不相同 (SPF的執行為每季,而市場SWAP應該每天都有不同的交易量),因此讀者可以看到兩者的波動狀態不太一樣。

兩者試圖反映的狀態,都是未來1年的HICP通膨。

這提供了讀者一個視覺上的對比。

根據這則2015的研究,這兩種方法都提供了不少的資訊(informative),不過是否能夠決定何者較佳?研究並沒有下定論。

調查基礎 v.s. 市場基準:聯準會
聯準會的SPF,是透過費城分行進行。今年是這項資料蒐集的50周年,還蠻多豐富的資料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聯準會費城分行的相關連結

恰巧在2015年,聯準會舊金山分行,也有發布相關的研究短訊。(Sept. 21, 2015)。根據短訊內容,問券基礎(Survey-based)的預測,表現較佳。最有趣的是:直接相信聯準會2%通膨目標的定數(constant),預測能力並不太差。


附圖2:各種預測方式的平均誤差
在這則短訊的內容中提到一點:短期市場交易可能會受到一些市場的特性,而非真正對於未來通膨預測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市場交易參與者的的一些 "動物本能" (animal spirit)。

到底要信哪個呢?Depends。:P 在閱讀各式各樣資料的同時,我心裡想到通常是特定研究方式的侷限。

例如聯準會舊金山分行短訊指出,市場基礎的通膨預期,在短期內的不準確性來源來自於市場交易所具有的特性。我們同時在閱讀問券基礎的結論時,也得把相關的侷限考慮進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