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國學生的這種問券調查,是透過三個學生機構:ISO(Interstedelijk Studenten Overleg),LSVb(Landelijke Studentenvakbond),跟ESN(Erasmus Student Network Nederland)共同進行。2018年,是第二次進行這項調查,結果公布在ISO的網站
幾項基礎的數據,讓讀者對於"外國學生在荷蘭"的生活,會面對的挑戰,略有了解。筆者還想談談幾個自己對於 "調查基礎"的數據結果的一些想法。
調查的結果:教學品質沒問題,生活挑戰重重
2018年,在荷蘭的全職學生 (學位就讀者),共有9萬人,包含交換生的話,全體外國學生有12萬2千人。
問卷國籍組成:
學業與社會生活狀況:幾項比率較大的重點
首先,教學狀態跟品質。
大多呈現滿意的狀態。因此,對於求學為主的學生來說,這點應該是比較不用擔心的。
2018年,在荷蘭的全職學生 (學位就讀者),共有9萬人,包含交換生的話,全體外國學生有12萬2千人。
問卷國籍組成:
- 有回應的問券受訪者有1,002份:其中,歐洲國籍(定義為EEA)為66%,非歐洲國籍為33%
- 歐洲國籍最多為德國,其次為保加利亞與義大利;非歐洲國籍最多為印尼,其次為中國。
學業與社會生活狀況:幾項比率較大的重點
- 75.2%:受訪者指出,希望能夠與荷蘭學生有更多交流。
- 71.8%:受訪者指出,住房狀況是生活中可以改善的部分。
- 68.5%:受訪者滿意師資教學品質。
- 43.8%:受訪者指出,生活中面對相當的壓力 (veel or extreme veel)
- 40.2%:受訪者指出,有中度(matige)或者是重度(extreme)的心理問題
首先,教學狀態跟品質。
大多呈現滿意的狀態。因此,對於求學為主的學生來說,這點應該是比較不用擔心的。
倒是生活上的挑戰重重,問券反映出來的幾個點,蠻實際。
住房問題一直是外國學生面臨的挑戰。除了房屋難找之外,這份問卷內容還提到,因為不了解荷蘭的慣常性租屋契約習俗,不少外國學生,會在租屋上吃虧。
社交生活上,觀察不同國籍背景的學生,仍然習慣與自身背景相似人往來。相當有趣的是,就算是歐洲學生,每個不同國家之間的互動,仍是相當有限。
歐洲人之間有個好處是:至少大家都還有一個共通的語言,足球! 不少學校都有小型的室內/室外足球群組,每周會進行一些對戰。比完賽大家酒吧裡喝個兩杯,是一種常見的社交模式。
40%以上的外國學生,表達出自己有相當程度的生活壓力,甚至有些心理問題。以筆者的觀察來說並不意外。比較讓我訝異的,是一份以歐洲學生為主的回應(上述 66%) 中,仍有這麼高比率的壓力問題存在。
在我的猜想裡,歐洲學生與其他區域的學生來比,有文化較為相近,或是地域上較容易回到自己的母國(i.e.舒適圈),與家人朋友談談在外的甘苦。這方面的壓力應該較小。然而,從問券看來似乎不這麼容易。
對於台灣學生的幾個小提醒:
整體生活上來,對於台灣學生來說,食,衣(對於天氣想對需要挑戰的穿著方式),住(上面已經提到了),行 (呃,偉哉NS),都面臨到與台灣相當不同的環境,做些心理準備是少不了的。
如果讀者有固定的運動習慣,恭喜你。在自己喜歡的運動場域,就算不是足球,也蠻容易有自己的一個運動圈子,算是一個頗好的紓壓管道。
調查基礎:調查常見的偏誤
對於問券研究常見的問題,有不少討論的相關文獻。最簡單的兩個想法,就是1.) 考量樣本狀態跟母體狀態是否貼近 (participation bias)
2.) 考量參與者是否在回應時會受到影響(response bias)
我們先來對比樣本跟母體。
根據 Study in Holland網站2017/18學年,外籍學生人數統計。前5名為:德國,中國,義大利,比利時,英國。根據Nuffic 2018/19的統計:義大利籍學生超越中國,成為第二位。
當我看到非歐洲學生回應最高的人數,為印尼國籍者時,我心中就響起了 "參與偏誤"的警鐘:這份樣本跟他們想要觀察的母體,也就是 "全體外籍學生"的組成狀況,可能並不相符。
我們可以看到:這份調查的 "歐洲國籍"回覆問券的比率,大抵與上述統計相近。問券回覆率最高的順序為:德國,保加利亞與義大利。實際的人數狀況是德國,義大利,比利時。不過,比利時,英國,保加利亞人數相近,這樣的差異影響可能不大。
然而,非歐洲學生的回覆狀態差異就比較大了。問卷回覆最多者,由人數只有中國學生人數30% (1402/4257)的印尼學生為主。
從這個對比來看,問券本身跟調查母體,特別是非歐洲國籍者心中真正的感受,應該有不小差異。
以參與狀態來說
這份問卷結果報告中,並沒有提到對於樣本選取是否有特別經過處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問券多半採全面發送+自主回答:只要你是外國學生,到了某個時點就會在學校電子郵件信箱收到問券請求,要不要選填就看個人。
怎麼樣的學生會想要回覆?他們是否有受到額外的鼓勵?而這些鼓勵是否會影響到問券結果?
舉例來說:這個問券參與的學生團體,包含各大學裡的ESN團體。
對於曾經/正在荷蘭就學的台灣學生來說,對於ESN應該不陌生。各大學都有I*ESN的社團,主要就是辦理各種學生事務的活動。
他們同時也舉辦各式各樣的學生活動,多半參與者的觀感都是挺正面的。如果透過這樣的團體,鼓勵參與成員宣傳,那麼,問卷中較為正面的回覆會高一些。
或者,有些文化傾向較不 "直白"的表達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那麼,這些參與者也會影響回覆結果的狀態。
對於上述這樣的影響,會對於問券結果有多大的影響,多半為問卷閱讀者的主觀判斷,不同學校,地域,也可能會影響到修正的規模。
一般來說,我相信有資訊基礎勝過沒有資訊基礎。這份問卷調查結果,仍然有其參考價值。然而,基於資訊的進一步判斷,通常得經過了解資訊產生背景後,再做一些修正,對於資訊使用者 (在這個例子上,是即將來荷蘭的外國學生)來說,能夠進一步在事先做點準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