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n, Berlin |
華碩的展示平台: 包括筆電, Transformer系列,和Tablet系列
在歐洲這個市場上, 除了手機之外,在其他的電子產品品牌戰上經常看到的幾個大牌子並沒有太多重大的改變. 高價品牌大概就是Apple的天下, 而其他price-range比較多元的就有Samsung, HP, Compaq, Acer, Asus, 聯想, 比較入門款的Medion(雖然是德國公司,但是在2011年就有傳出聯想持有51%的新聞) 還有很多平價的入門款的平板,一般台灣人看不太到的牌子等.
我很喜歡蒐集每個禮拜送上門來的傳單, 看著價格給自己做為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狀況的一種指標. 當然這是一個很粗糙的觀測值, 離現實的情況還有一段距離, 但也有些很有趣的狀況值得跟大家分享.
我很喜歡蒐集每個禮拜送上門來的傳單, 看著價格給自己做為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狀況的一種指標. 當然這是一個很粗糙的觀測值, 離現實的情況還有一段距離, 但也有些很有趣的狀況值得跟大家分享.
1.) 三星在智慧型手機系統上的強勢:
基本上我沒有挑智慧型手機的照片上來,原因就在這裡.通常打開傳單, 第一二頁都是三星, 穿插著Sony Xperia或者是Nokia.蘋果不太打折, 大概也不用上傳單. 翻到比較後頁去就會出現LG,,華為甚至是中興. 小米機還沒有打到歐洲來讓我比較訝異. 而在主打低價商品的通路商上, 華為跟中興有兩三次上到了小傳單本的首頁.
HTC, 我必須要說, 還得要多加油. 我支持他們在歐洲市場透過贊助了歐冠的賽事讓大家看到HTC這個品牌,但是大家認知到HTC之後, 產品在哪裡? 在傳單這個傳統媒介上並不沒有展現. 甚至,我在九月的時候有走訪幾家通路商, HTC甚至沒有自己專屬的一條展示列, 展示櫃的上方放的是HTC的名字沒錯,但是下方還穿插放上一兩支Acatel-Lucent的手機(當下我心裡想:這哪招!?!?!)
2.整機跟零件市場的價格:到底誰的利潤會更好?
(右方的圖片是今天收到的傳單上出現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對比: MSI (微星)的顯卡(429歐元)在歐洲市場的價格可以定價到跟宏碁的筆電(459歐元)差不多一樣的價格.
一定要做整機才能賺錢嗎? 行銷整機所要付出的成本,從產品設計, 維繫供應商關係, 維繫通路商關係等等,到了終端消費者手上還不算是賺到錢, 還要硬付難搞的客戶跟可能出的bug所衍生出來的客服跟口碑問題. 廠商要付出的代價並不少. 稍有差池, 出了一款滯銷堆庫存的型號, 立即反應在財務表現上.
零組件市場相對來說就較好管理. 說難聽一點,主要的3D繪圖技術還是掌握在外國大廠手上(如上圖MSi還是得掛上nVIDIA), 但是零組件市場要面對的消費者同質性高(大部分是玩game的重度愛好者), 這群人對於產品好壞的鑑別度好, 而且東西用得順手也不容易換. 再加上產品設計上比整機相對來講單純許多, 反而是個好的品牌建立管道. 我有限的幾次參觀電腦展的經驗,我總是對於Cooler Master很大的品牌創新跟顧客黏著度感到驚奇.每每看到不少"專業"人在追尋更好的冷卻技術.
我曾經在過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技嘉總經理的一段話, 談到對於技嘉的定位. 我想台灣的品牌廠商走到現在,或許不少經理人對於自身產品該如何定位還不太清楚. 從這段時間觀察, 或許台灣的消費性電子產業應該要有新的思維: 從擅長的地方(零組件,利基市場等)著手, 找尋高毛利, 不易被取代, 且相對underdeveloped的產品線, 才能自現在全面性的品牌大戰中抓到創造穩定金流的cash cow, 將品牌生命延續下去.
*上面提到的Acatel-Lucent, 在換了CEO之後,完全回過頭來在基地台上的建置跟4G網通設備的販售, 消費應電子產品部門幾乎是不再主動出擊了. 前一陣子在國外曾有Nokia網通打算跟Acatel-Lucent網通合併的新聞, 也算是兩家品牌廠重新定為自己的產品, 回歸到基本, 但是高利潤高成長生命週期長的產品線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