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April 22, 2013

Sock 'n Roll 台灣黑狗兄: 全球化跟中小企業

台灣黑狗兄在全球化的態勢下試圖找尋自己的出路

註: 本文初版完成於Apr. 22, 2013; 在Nov. 12, 2013進行修正. 文章內容中提到的日圓貶值過程是四月時所謂Abeconomics(安倍經濟學)中重要政策的一環, 以此註記,給讀者作為參考

這則商業週刊報導所延伸紀錄片, 描繪了彰化社頭過去襪子代工產業面臨的轉型衝幾. 原始商業週刊的標題"台灣黑狗兄的全球戰爭"的副標裡面, 點出了"歷時1年, 跨越5國, 10個城市" 追蹤美韓FTA後,彰化襪子小鎮的"滅鎮"真相" (如下圖,擷取自商業週刊專題報導網站)
資料來源: 商業週刊"台灣黑狗兄的全球戰爭"專題網站
FTA真的是產業殺手?
商業週刊當初的標題聳動, 以副標題來看, 這則報導貌似直指美韓FTA為首因, 或者是其他FTA造成. 因此政府的不作為在那段時間上了一陣子的頭條, 輿論討論導向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是台灣需要積極進行的方向. 事實上,不管是台灣或者是韓國的中小企業,都是全球化生產鏈轉移之後, 經濟規模萎縮的一群. 完整系列的後續報導中發現,印尼跟中國的織襪產能擴充或許才是台灣訂單萎縮的原因.

這是我不認為FTA可以造成這種毀滅性的影響的出發點. 全球貿易的影響早在這些FTA簽署之前就已出現. 當年為加入GATT開放農業市場, 造成蕭萬長先生(時任國貿局長)被丟雞蛋的場景 ,在我兒時記憶中仍印象深刻. 許多年後, 台灣的生產基地早就進行不同程度的移轉. 彰化的襪子小鎮, 雨傘小鎮,紡織小鎮,跟隨所謂的"全球化"移動到其他國家去: 工廠轉移到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 而留在本地的廠商在沒有進一步的訂單狀態下,只能讓過去投資的產能閒置或者是關閉. 試圖要轉型的廠商們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希望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亞洲所有的國家都有這些問題: 生產鏈移轉之後造成國內產業萎縮. 較具規模的公司或許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利, 透過轉移生產基地為股東賺取更高的利潤. 國內較小規模的生產者,卻沒有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取得任何的好處. 這跟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方式有關, 這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直接探討中小企業經營環境所面臨的資源限制. 在這些限制之下, FTA並不一定會他們產生直接的受益. 重點還是在於如何面對整體供應鏈, 追尋市場以及改變產品, 促使貿易商採購流程保留在台灣. 換句話說, 總體經濟環境的改變,包含FTA或者是日圓目前進行的貶值政策,並不會直接造成投資行為以及產業狀態直接的改變. 

在全文開始之前, 我想要引用Bloomberg的一篇報導:
Japan Inc. hesitates to invest as stocks rally on plummeting yen 
日本公司尚未因為貶值而加速投資

文中提到了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在日圓貶值過程中的影響:較大的企業(信越化工)的會長金川千尋是這麼說的:

“If you invest enough money and buy the best machinery, anybody can make good products,” Kanagawa said.... 
"如果(你的)投資金額足夠,購買最好的機器設備,任何人都能生產好產品.

“But if you can’t sell at the right price you’re going to lose money.”
 "但是"如果你沒有辦法賣出正確的價格,你最終還是得虧本"


在文中同時報導較小的企業主的心聲: 如在文中引述一位在太田市(Ota) 的中小企業模具製造經營者的陳述, 他認為中小企業並不會因為日圓貶值而獲利,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大企業已經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去.

我並不單從FTA的角度來看中小企業問題, 就如同金川並不會因為日圓貶值而改變投資決策: 主要的還是在於投資規模價格兩項重要的企業經營課題. 以此出發, 討論中小企業問題可以直接地從市場產業鏈狀態(設定中小企業能夠取得的價格
)跟他們面對的資本瓶頸(影響中小企業的投資規模), 來探討這樣的現象, 比這些外部成本的變動討論(FTA,或者是匯率變動)來得更有意思. 


中小企業經營的困境: 市場(價格)與資本(投資)
對於台灣近幾年貿易狀況稍有關心的讀者,可能對於上圖這樣的貿易流程並不陌生. P代表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生產者, 而我簡單區分了End Market(如主要台灣所面對的歐美中日市場), 台灣本身,以及第三地的生產者. 而在台灣境內的主要參與者,是眾多的貿易商. 

a.) 市場: 貿易商主宰市場價格
通常, 這些中小企業是遠在台北(或者是其他台灣大城市)貿易商下的一個生產單位. 也就是說, 市場訂單並不是掌握在這些生產者手上,而是掌握在貿易商手上.貿易商為了維持與購買者之間的關係, 並不會只有一家單純的生產商. 他們會掌握一個portfolio的生產單位. 這些生產者不必然只有在台灣,韓國或者是任何單一的國家. 而是,就像購買股票的投資人一樣,有不同的風險和生產屬性的組合.

問題就出現了: 那麼中小企業為什麼不自己去直接接觸買家, 或者是買家為什麼不直接接觸這些生產者? 尤其在這樣全球化跟資訊化的世界,這樣的動作應該能夠辦得到?


事實上, 供應鏈的管理並不是這麼容易. 換句話說,就算生產者想要直接接觸終端市場, 終端市場的採購者也考慮到自己本身供應鏈管理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供應鏈分成各自不同的環節來看,我們會發現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有資訊不對稱以及其附屬衍生的成本發生. 生產者的產能是否能夠掌控, 購買契約是否能被執行, 生產過程的程序是否符合採購品質要求, 貨到之後的量價, 以及後續付款問題. 中間任何一個環節掉鍊, 可能都會造成採購者的麻煩.


這就是貿易商提供附加價值的地方. 買家不用負擔費用去檢驗廠房, 品質或者是直接介入管理產能. 他們透過貿易商選擇(pick or drop)一家生產者, 他們可以將這些管理成本委由就近的貿易商來處理.貿易商雖然在全球化的貿易環境下同樣受到威脅,但是他們所提供的附加價值服務不容易被其他科技工具所取代. 終端市場的採購者只要提出條件交給貿易商,由貿易商去調整供應組合以及從中的所有程序. 


以這個故事來說, 當貿易商通知黑狗兄斷貨的同時, 不見得是買家主動斷貨,也可能是貿易商調整自己手上的供應組合.(上圖中的大紅圈所包含的部分) 調整組合的原因, 首要是在於生產成本, 其次可能看技術與產能,而關稅配額以及稅率是最後決定的一環.

在這樣的結構下, 中小企業生產者並沒有辦法直接見到客戶, 他們會喪失市場而不自知. 而他們沒有自我掌控的權力下, 很難對於自己的產能或者是生產狀態(技術的應用等)做出調整. 所以某種程度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主大概就是追著貿易商,跟著生產基地跑; 或者是自己透過較高的現金流量升級轉型, 還有一部分可能像黑狗兄一樣,信任自己與貿易商的關係, 只有在貿易商要求的品質跟供貨狀態下進行自己廠房的提升.

然而, 真的是中小企業不思進取不轉型嗎? 不是, 而是對他們來說轉型的不確定性跟成本非常大, 最重要的,還是資本的取得, 使他們的轉型更為困難.


b.) 資本:

中小企業的資本運用問題也是他們面臨很大的瓶頸. 從市場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現金流量並不穩定, 因此, 他們並不容易到銀行去取得項大企業能夠貸款到的融資條件.

這項問題並不只有在台灣發生, 在中國, 義烏錢莊與金改的故事就是一系列中小企業主無法償還地下錢莊的生意造成的問題. 這則Reuters的新聞來得也剛好是時候, 在墨西哥, 有些中小企業主"被迫"去用信用卡借貸, 在當地信用卡信用利息是年利29%

因此,中小企業主除了自己保留盈餘自身家庭使用之外,還要投資金額到擴張產能或者是產業升級, 在資本競爭之下是非常困難的.對他們來說,自然的一個選擇是創造自己產品另外的銷售管道跟辨識度, 比如黑狗兄他試圖建立品牌跟在台灣直接與消費者的連結. 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就像上面說的, 幾家廠商集合起來跟著貿易商移動.


中小企業的突破策略?
在審視中小企業面對的問題之後, 我們自然想問, 中小企業難道沒有自己本身的突破策略? 我並沒有直接的提供答案. 目前社頭襪子生產者的瓶頸,就我的理解,他們是透過生產特殊材料的襪子, 使用不同的布料以及加入不同織布工法, 提升襪子的功能性. 詳細的狀態或許留待各位到戲院裡一探究竟.

在功能性織品的市場中,歐洲大多數功能性織品還是保留生產基地在生產成本較高的地方, 這是台灣紡織業者可能的契機., 在生產成本較高的狀態下, 提供附加價值, 專注在高值化產品, 是目前看來的出路. 


這就是為什麼我從不認為更多的FTA必然帶來台灣產業新的榮景. 主宰產業的榮衰, 主要還是取決於整體產業向外的競爭能力以及對於技術與資本的掌握. 在此條件之下,與其增加擴張FTA的數量,不如審視國家內部的生產者的技術條件,對於經濟環境的提升才能有更全面的樣貌.

後記:
貿易議題一直是人類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重大問題之一, 許多戰爭的根源來自於不平均的貿易狀態, 現代的貿易模式取代了過去除了爾虞我詐之外還帶上槍砲彈藥血淋淋的征戰, 從刀光劍影轉移到"筆光嘴影"(貿易契約的簽署與談判) 的樣態罷了.貿易談判,在我眼中, 一直都是一場無聲無硝煙的戰爭,每個國民對於貿易談判的條件應該要有充足的掌握與資訊.

成文之後我有透過一些個人的聯繫接觸一些還在家鄉的中小企業經營的朋友們. 文中所提到的關稅配額的轉單效應(比如: 對美國塑膠袋的出口, 美國給予亞洲國家有一定的配額,當中國配額超過之後,自然就會有轉單到台灣來的狀況)是真確的存在,然而這樣的轉單效應並沒有辦法維持持續性的生產規模. 在這樣的環節下,生產者跳脫的方式是重新"包裝"自己的產品,從簡單的塑膠袋轉變成為能夠有品牌形象的特殊用品塑膠袋,讓自己的產能能夠有效運用. 從這樣的故事看來,台灣的中小企業主所該面對的不單單只是商品本身技術的提供,對於商品概念的創新跟突破,也是一項中小企業所能採行的策略目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