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台灣人應該一點也不陌生。早期在公有機構的扶持下,也成就了許多卓越的企業(台積電與聯電在半導體產業同時是工研院的Spin off)。因此,一般台灣國民相信經濟是可以"計畫"的。再加上在教科書裡面推廣的各大國家型建設計畫,更加深了群眾認為國家推展的經濟建設,才是把台灣推向富足的關鍵。
國家資本主義真的比較優秀?我們羨慕著各個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同時,我們是否有一些甚麼可以討論的議題存在?
國家資本主義在20-21世紀:開發中國家群起直追
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模式,在很多開發中國家都經常出現。這些國家因為基本產業發展的缺乏,產業在面對外在競爭的同時並不一定能夠生存。因此,國家常以"經濟特區"的方式來推動產業發展。背後的邏輯不外乎是先富起一部分人,然後再把其他產業慢慢發展起來。經濟特區內通常享受很多"政策"的扶助,協助資源投入到政府希望發展的產業上。
這些產業(短暫)的繁榮,不少來自於國家的補貼。這些補貼可以來自於很多不同的方向:可以是稅務的特殊化,水電油價的補貼,或者低利貸款的扶助。
簡化來說:國家試圖透過任何政策來干涉產業前進的方向,就是披著自由資本主義外皮,實質上是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體。我會說這根本不是資本主義,或者是說,這根本也不是市場經濟。因為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在於私有財產跟促進市場機制運作。國家資本主義聲稱自由化了市場,但卻是扭曲市場的資源配置,建立了一種名字叫做市場,卻不是市場的怪物。
國家:"政府並不是危機的解藥, 政府是問題本身!"
Former U.S.President Ronald Regan
"In the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of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In the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of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國家資本主義有很多缺失,在他們成功的案例下,大家很少去檢視他們到底會帶來甚麼樣的傷害。而就算傷害造成了,不少國民會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帶來的。事實上,很多是因為政策所導致的資源誤置,而進一步產生災難性的結果。
就像雷根在影片中所說的: "政府就是問題的本身"
那麼國家資本主義到底會帶來甚麼樣糟糕的結果?
1.) 資源的誤置: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資源的錯置。換句話說, 某些產業的繁榮與否,並非是根據他未來的獲利狀況或者是產業前景,而是決定在國家是否要扶植這樣的產業。國家主導的結果,使得過多的資本或者是勞力,集中到這個產業之內。這會讓經濟體本身變得相當脆弱,在加上這些產業不仰賴政府輔導,很容易因為外在的經濟衝擊或競爭而崩潰,造成資源的浪費。
2.) 經濟與政治上的裙帶主義: 既然國家對於經濟資源有這麼大支配的權力,那麼商業人士的成功不必然因為他們經營事業的獨到能力,而是他們跟政府關係良好,得到政府源源不絕的資源(不管是資本或者是勞力)。這些商業經營人士獲取經濟資源後,回過頭來反饋於政治環境的影響。他們希望支持會持續給予扶助政策的政黨,反對那些對他們有傷害的政黨。在政治經濟上的裙帶主義,進一步削弱個體的自由。並且也加深國家政治權力集中。
3.) 整體國民的損失: 如果政策成功,該產業會走向富足的狀況而富有競爭力,好處擴散到到投身於這些產業的群眾身上。這樣的受益者會產生部分的外溢效果,使得整體國家富足。然而,更有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因為生產要素被控制或者是被便宜取得,最大部分的利益將會是這些在特定產業公司的最大股東/所有人,而非與大部分的國民分享。
如果政策失敗,那麼問題就會由所有國民承擔。這些國家讓與產業的資源通常會造成財政上的額外負擔(例:過度的舉債,承諾經濟計劃成功後,可以支付這些債務),或者是人力資源大規模大幅度的錯置。因此,在這些產業失敗之後,通常會伴隨財政危機,以及人力資源大規模的失業。對經營者來說,只要他們還保有資本(通常也會,因為他們可以將債務丟向銀行),他們可以換到其他國家再次經營,並不見得會是最直接遭受損害的人。對於不見得具有能力遷移的本國國民,將會留下來受到最大的傷害。
基於上述三點理由,身為一般平民, 都不應該支持政府透過國家計劃來進行產業推動。
產業政策真的需要國家來主導?如果該產業被有能力的技術官僚選擇適合在本國投資發展,那麼理論上該產業應該也具有吸引本國或國外具有資本的組織(創投組織或者是銀行)進入投資能力,
換句話說,政府的主導與產業的發展沒有必然關係。產業本身是否有好的前景與報酬才是吸引的主要因素。在資本投入上,評估這項工作有專業的創業投資人,在勞動市場上,我們會想要找尋好的經理人來投入,這些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都不必然有政府來承擔。
那麼政府應該要做甚麼? 就像我提到的兩項資本主義相當重要的精神: 保障私有財產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這兩者,都要透過一個公平可預期的法體制來運作,以及完善的監理機制。我們已經從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仰賴產業自身的自我節約機制並不可行,政府在經濟體中還是得扮演一定的角色。但這角色絕對不是產業政策。
國家資本主義的失敗案例:賽普勒斯、冰島跟許多天然資源富足的國家
大家會看到中國、俄國、巴西似乎從國家資本主義中獲利,但是大家通常都忽略了失敗的案例。
賽普勒斯,從表象來看貌似是因為銀行自由化所造成的傷害,實質上,卻是國家資本主義造成的結果。
從歷史面向看賽普勒斯金融問題(英)
如果這篇文章所陳述的內容屬實,賽普勒斯的銀行業並不是因為他本身適合發展銀行業而發展出來的,而是因為國家想要把自己發展成像加勒比海一樣的境外金融天堂。大幅降低公司稅率,給予銀行優惠的投資誘因,以及寬鬆(換句話說: 根本沒在管)的監理環境。這些條件促成了賽普勒斯銀行業短暫的繁榮景象。
然而,就像我說的:這樣的繁榮景象最終會回歸基本條件:賽普勒斯的銀行業到底有沒有競爭力?放款過度寬鬆的狀況下也會讓資本流向其他亦不具競爭力的產業去。結果? 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銀行的貸款收不回來,國家必須要仰賴紓困才能夠讓一般國民所需要的生活繼續運行。
同樣的問題也是在冰島出現:2011年Amercian Economic Association在Denvor的conference有一篇對於冰島問題的文章 : From Boom to Bust: The Iceland Story (連結會直接連到PDF) 點出相同的問題。冰島也想推行銀行產業,政府完全不介入監理,大肆鼓勵金融放款,最後促成了金融風暴。(有意思的是,很多描述冰島政治的部分其實跟台灣也有相當相似之處)
相似的問題也產生在許多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非民主的獨裁者想要透過開採天然資源來富足自身
經濟問題的解決方式並非一路向左,一再強調國家介入商業經營與國有化。而是透過法治的改變,保障國家內部的競爭環境公平。競爭環境公平得是在每個"市場"中:資本市場、勞動市場、財貨市場等等。一路向左的國有化市場資源並不會讓問題得到解決,而只會讓許多事物的價格得到扭曲,最終受害的:是全體國民。甚至受害最深的,是左派思想家最一開始想要照顧的經濟弱勢階級。
文末,我想引述西方媒體國家資本主義現象一系列的報導,給願意深入了的朋友們做為參考:
State Capitalism v. Liberal Capitalism
經濟學人的專題:國家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
State Capitalism comes of age: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
外交政策(Foreign Affairs):Ian Bremmer的文章
The One Capitalism dare not speak its name彭博社(Bloomberg),Pankaj Mishra的專題(July 23, 20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