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article aims to share two articles, having a very different views on aging.
2012.Mar. 22: Too Old to get hired, too young to retired: by Michael Kinsley
2012 Sep. 7: BMW never-too-old assembly insures against lost engineers by Christian Wuestner
In crisis time, labor markets are always under the spot light. Of course, lots of talks are on financial system. Yet, to my belief, human, as we see in labor markets, is the only core of economy.
Labor forces are constantly under discussion in a longer horiz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ging." Lots of perspectives are considering aging is a challenge of a society. We have to design a better pension system to cover the needs, raise the retirement age to secure the contribution, and people are worried of the constant streams of cashflows after their retirement.
What if, all these are not valid worries? All we have to do just take the economy in another perspectives.
BMW just show us, the aging workforce may deliver a equal if not better work performance than the young people. They are desperately keeping these "skilled" workers in plant. These workers, with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prove to be indispendible workforce for the factories.
Capitalism could not only work for those with "capital", but also for those with "skills." How to make a difference? The system design would be crucial.
在台灣, 華隆的佔領廠房跟罷工案還正在繼續, 而剛好蒐集到這兩篇文章, 作為"年齡/技術勞工/勞動市場"的概念探討.
台灣在產業轉型的同時喪失了很多技術性勞工,或者是說, 很多技術性勞工"被迫"離開了勞動市場. 這些人畢生的技藝可能只是模具/車床/電鍍/染整/紡織這些傳統產業. 他們的生產力並不輸給任何人,卻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成為了犧牲者. 資本持有者認為他們可以用更加低廉的薪資"取代"這些人的技藝, 或者是採用機器設備的生產來取代這些人的價值.
這群人, 或有早期過去中國當台幹,但是在中國人習得部份的技能之後卻自己沒有提升而被老闆"淘汰"
其實在Cobb-Douglas生產函數裡面我們大概可以看到, 產出為資本(Capital, K)與勞動(Labor, L)兩個變數的函數, 而後續修正的, 有添加了技術變數.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Cobb-Douglas生產函數過度簡略, 但其中也提供我們相當多的insight: 勞動的邊際生產率跟資本的邊際生產率是相互競爭的, 如果廠商認為自己能夠透過資本的投資(比如: 轉移他地設廠, 或者是生產線自動化)來增加生產力, 那生產要素的投入自然就會從勞工轉移到資本, 也就是說, 他們並不會再額外雇用人工, 而轉由進行資本投資去提高自己的產出.
而通常大部分的人對於資本主義的攻擊或者是全球化的攻擊就在這裡: 較為成熟的經濟體的勞工在這樣的過程中都會喪失自己的工作. 而較為社會主義設計的經濟體制下, 國家財政也或多或少會因為, 這樣的失業而進行補貼(移轉性支付)造成影響.
但資本的投入跟勞力投入的真替代的競爭關係嗎? 德國BMW車廠進行的實驗性生產作出另外一個例子: 透過廠房的簡單改造, 可以讓這些"成熟"的技術性勞工進行更有效率的生產.
美國的新聞跟德國的新聞提到的是不同的產業, 所以並非能夠相提並論. 但對個人,或者是對於廠商或者是經濟體的概念上, 都有討論的空間.
1.) 對於個人來說: 甚麼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BMW的新聞告訴我們, 良好的機械技術是不可取代的價值.
教育的一個重點就是建立自己不可取代的價值跟技術, 而具有這個不可取代的價值和技術,是維持自身在雇用市場中有競爭力的關鍵.
所以真正的教育並非只有在學校裡面, 在職涯當中也得不斷的對於自己進行"教育", 才有辦法培養出一個無法取代的價值. 這點, 應該是對於大部分台灣人都可以理解的概念.
2.) 對於廠商來說: 甚麼是"技術性"勞工的定義, 而要如何保有這些"技術性"勞工
但這一點對於台灣的人民就出現了一些相當分歧的想法了: 基本上, 除了一些特定的產業之外, 台灣廠商對於保有優良的技術性勞工這項概念並非是相當熱衷. 大多數的商業領袖裡面對於"外籍勞工"的需求上限不斷的進行遊說這點可見一斑. 我一直好奇: 如果在乎的是就業期間相對短的外籍勞工在台灣的雇用狀態, 這樣對於一家廠商的技術累積的幫助在哪裡? 我自己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感到相當的困惑.
自身對於台灣一些傳統產業初步的了解, 其實幾家在國際上有相當競爭能力的機械廠其實對於自己工廠裡, 不論是CNC機台, 模具製造, 甚至是電鍍水準, 都開始有相當的要求跟注重. 這些中型企業對於政府政策的遊說力量相對小, 但是堅持在媒體上面發出一些聲音: 比如說希望政府教育體系中, 對於技職系統需要的重新重視, 鼓勵年輕人投入較為辛苦的廠房工作等. 無外乎就是希望這些技術領域能夠有新的人力資源加入. 然而, 可能唯一缺乏的是: "實質誘因"是否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並保有? 恐怕是每家中型或小型企業老闆在設計自身的薪酬機制上需要注意的.
"技術性"勞工這種抽象詞彙對於每家廠商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定義, 但是人是有一項共通點的. 那就是"自我利益" 而勞資雙方必須得把利益放在同一個天平上, 對於技術性勞工的吸引跟保有才有談判或者改變的空間. 德國做得到, 可見在其他地方也可等同適用.
3.) 對於經濟體來說: 高齡化社會一定是負面因素? 或者是換個角度看, 反而是對於整體經濟的優勢?
德國的例子對於我們是一種省思, 到底高齡化社會真的是種負面因子? 或者是整體未來經濟發展的優勢?
我對於過度強調少子化跟高齡化社會危機的社論氣氛感到訝異, 事實上, 這件事情代表著兩件是: "少子化"的社會其實創造出每個小孩子可以得到的教育資本是比較多的, 相較於以前, 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 但重點在於, 如何創造出一個務實的教育體系因應少子化的社會. 這點暫時在台灣沒有看到並且還無解. 此外 "高齡化" 帶來的同時也是勞動生產力提供時間的延後(也是延後退休), 但是這些人的經驗跟生產力仍有機會為一個經濟體創造生產價值, 有如BMW車廠的例子一般, 這也不見得是壞事.
在德國的例子裡面事實上我認為一個高齡化, 少子化, 跟社會主義化的社會並沒有讓德國的整體經濟競爭力落後於其他國家. 同樣一個經濟議題, 端看處理問題的從什麼樣的角度出發, 用什麼樣的角度去設計經濟發展方向.
德國能, 沒道理我們不能.
Discover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rough len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with small touches in Sports.
Search This Blog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
-
穩懋(3105)縮短設備折舊年限 明年EPS少5毛 嚇跑砷化鎵買盤! 鉅亨網 (Dec. 22, 2012) 折舊費用, 有這麼可怕?少五毛,投資人就要大幅度賣出懲罰*?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A) 學會計的好狡猾在操縱盈餘 B) 我們應該來拆解一下看一下現金流量....
-
Understanding Asset Prices 今年的瑞典皇家銀行經濟學獎(大家常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給了三位在資產定價上有卓越貢獻的經濟學家, Prof. Eugene Fama, Prof. Robert Shiller and Prof. Lars Pete...
-
在台灣的各位,通常會感受到韓國的競爭壓力。主流媒體上雖然經常比較兩個國家,但流於表象。疏忽了韓國在金融危機後,整體的 行政機器 改造。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在於行政機器的改在套用在貿易協定的簽訂以及發展的歷程。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