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ww.drugdevelopment-technology.com/ |
我文章分享的重點,主要是在投資過程中的心情。
每個人都於手邊的持股多少事會關心的。這張持股讓我經歷價格暴漲,暴跌,下市,重新上市。對我來說是個很寶貴的經驗。
"好像好一陣子沒有看這家公司了,該來看看,寫成故事如何?"抱持著這樣的心情,我發現了更多有趣的故事,當作PTT文章的延伸閱讀,來分享給大家。
*讀者需知:
1.) 本篇文章是作為產業發展,投資概念的分享,並不作為投資建議。
2.) 本篇文章較PTT Stock版文章為新,相關日期有較為詳細/正確的陳述。
3.) 本篇文章關係到的公司:在那斯達克上市的UniQure(Qure)
為什麼我喜歡將這個"藥物",翻譯成基因"療法"?
有別於一般認知的藥,這樣的療法並非透過一個化合物在身體內的作用,而是透過將"正確"的基因,傳遞到人體細胞中,修正先天基因的缺失。
文章開頭的這張圖:Glybera的示意圖,說明了治療的"流程"。
透過腺病毒(Andenovirus)作為載體,讓病毒承載正常的DNA,"感染"病人的細胞。
病人的細胞被"感染"後,未來複製的新細胞,就會是這段"正常"的基因,而非是先天所繼承的,有缺陷的基因。
這樣的"感染"過程,需要規模夠大,才有辦法完成。
很神奇,是吧?但,純然以商業模式來說,這樣的療程開發,是一種耗時費力的賠錢貨(bust)。而從這家公司,這項療程的開發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的資訊。
療程的開發過程:AMT在歐洲上市的挑戰
基因療法,就算是在2018年的今天,聽起來還是很酷炫的科技應用。事實上,在1990年代,就已經在研究機構中有蓬勃的發展了。
UniQure的前身,Amsterdam Molecular Therapeutics(AMT),在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UvA)的實驗室團隊基礎上,於1998年成立。在經歷將近10年的發展後,公司於2007年,在阿姆斯特丹Euronext證交所上市。
公司也持續在基因療法上發展。然而,實驗局部的成功,跟把這項技術推向正式的"療程",還差得很遠。就是一位這條遙遠的道路,壓垮了AMT這家公司。
1.) 2009年:公司向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申請藥品上市許可,被駁回。要求需要做進一步的實驗驗證。
2.) 2010年:我小額度買入公司的那年,公司在實驗中取得正面的效果,離藥品上市許可又更接近了一步。
3.) 2011年:歐洲藥品管理局旗下的兩個機關:CHMP與CAT,都採取不建議發與上市許可的驗計。
4.) 2012年:公司再次申請上市許可。在4月的時候仍無法得到正面的答覆,在7月時,終於得到有條件的藥品上市許可。
藥品上市許可的喜悅,對AMT的股東(我這種好傻好天真的),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2012年3月,公司的現金也大概用罄了。因此,管理團隊邀集對於公司正在進行的療程開發還有興趣的投資人,重新設立了uniQure這家公司,以1:1的換股比,將AMT下市。
也就是說:上市之前,購入AMT的股東,手上所持有的,是未上市的uniQure股份。
孤兒藥的挑戰:本質與法規
為什麼公司需要燒掉這麼多現金?我們可以從MIT 科技評論 (MIT Technology Review)的這則報導內容,一探究竟。
MIT Technology Review(May 4, 2016) "世界上最貴的藥,是個賠錢貨"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Medicine is a bust)首先,是疾病的本質。
基因療法主要是用在遺傳性的疾病,依照疾病本身不同的特性,患者數量不一。而Glybera所治療的,牽涉到脂肪無法正常代謝的疾病 lipoprotein lipase deficiency,透過遺傳得病的機率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
此外,這項疾病通常難以確診。有這樣基因疾病的患者,在臨床常受困擾的痛苦,是胰臟炎。然而,因為這像遺傳疾病太稀有,胰臟炎就診的患者,並不會被往這個基因疾病的方向診斷。
如果以遺傳估計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歐盟今日(2016年終)的人口估計,是521 mln。代表會有512人。然而,根據上述MIT科技評論報導,在歐洲,確診的案例,只有250名。
再來:是法規的問題。到底一般的用藥審核,適不適用在這樣的療法上?
AMT光是為了要讓這項藥品,通過歐洲藥物上市許可,就花了 US$100 mln。其中,法規在臨床實驗上的要求,更讓公司方面傷透了腦筋。
歐洲藥物管理局一開始要求要有342人的臨床實驗數據。
可是,全歐洲在當時就只能找到250位確診病人,去哪兒找342名臨床實驗者?
Sander van Deventer,目前仍是uniQure的Chief Medicine Officer提到:
再來:是療效的問題。
可是,全歐洲在當時就只能找到250位確診病人,去哪兒找342名臨床實驗者?
Sander van Deventer,目前仍是uniQure的Chief Medicine Officer提到:
"認證申請根本是場惡夢經驗......他們根本沒有專業知識(know-how)來審查這種進階療程"
再來:是療效的問題。
雖然在2015年德國醫生所接手的案例中,病人沒有再因為這項疾病的困擾回到醫院。然而,在2012年申請藥物核准時的實驗,並非多數的病人得到正面的療效。
的確:接受用藥的病人,降低極度困擾他們的胰臟炎的發病頻率。然而,對於脂肪代謝的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
因此,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完整的"治療"?
最後:開發成本與訂價
MIT Technology Review (Oct. 24, 2017) "追蹤基因療法的開發成本" (Tracing the cost of gene therapy)
從這張圖可以明顯看到,Glybera是基因療法中最昂貴的藥品。當然,每個藥物開發成本不一。但,從圖中代表適用人數的圓圈大小來看,Glybera的價格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適用規模"太小。
在不同來源的閱讀中,開發這個藥品的成本,約為 US$ 500 mln。以歐盟人口推估,有500個案例的規模,那麼考量到回收開發成本的定價,每個案例大概都得花 $1 mln來接受治療。
這樣的價標,歐洲各國監理機關,付錢的醫療保險公司,頗有怨言。法國監理機關說他們不會付錢,德國DAK對療效感到懷疑,提出支付與否,透過個案審查。曾經用國家科學研發補助這項藥品研究的荷蘭,認為這是藥商哄抬藥價(price gouging)的例子,感到相當不滿。
最終,在德國的例子上,保險公司支付了 US$ 900,000。而Glybera的藥證於2017年到期時,uniQure也選擇不再更新這項藥品的藥證申請。
這樣的價標,歐洲各國監理機關,付錢的醫療保險公司,頗有怨言。法國監理機關說他們不會付錢,德國DAK對療效感到懷疑,提出支付與否,透過個案審查。曾經用國家科學研發補助這項藥品研究的荷蘭,認為這是藥商哄抬藥價(price gouging)的例子,感到相當不滿。
最終,在德國的例子上,保險公司支付了 US$ 900,000。而Glybera的藥證於2017年到期時,uniQure也選擇不再更新這項藥品的藥證申請。
作為"投資人",學到了些甚麼?
這個案例,是公開市場上投資"科技前緣"的公司,但我認為有些想法,可以應用在投資其他公司上。
1.) 科技前緣的成功與否?法規,監理機關,總體環境對新科技的影響
通常在檢視一家公司時,我會在乎經營團隊的能力,商業經驗以及過去的發展歷史。
1.) 科技前緣的成功與否?法規,監理機關,總體環境對新科技的影響
通常在檢視一家公司時,我會在乎經營團隊的能力,商業經驗以及過去的發展歷史。
這家公司的確有長期的技術基礎(UvA的學術研究團隊),在上市後也有長足的商業經營經驗(2007年即上市)。有曾失敗退回(2009年),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2010年),而且這個療程如果得到核可,將是歐洲第一個基因療程的藥品。
聽起來很棒,不是嗎?公司逐步落實實驗室的技術,將一項全新的科技商業化,並且進入障礙極高,沒有他人挑戰。
2011年,剛好是歐債風暴的高峰期。本來支持研究的投資者,耐心應該也燒到了極限。而監理機關不願意許可,監理機關不允許上市,要求要做更多的實驗,更加燒錢。促成了他們最後選擇由新的投資人重組另一家新公司,收購原公司下市。
在這些事件的背後,牽涉到原始投資人受總體經濟環境影響,總體環境不佳,法規與監理機關的負面監理因素。
因此,並非投資科技前緣的公司,所建立起的科技屏障,一定能夠保障投資人的獲利。公司所處的地域,對於該科技/產業的態度,在不同的產業,各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2.) 市場規模,開發成本與時間:
我在投資之初,很清楚這是專門做孤兒藥的生技公司,市場規模有在考量之列。不過我最關切的是透過投資了解新科技的進程,我當時沒想太多回收的問題。
從公司以及投資公司的創投團隊來看,單一療程市場規模不大,可以透過不同病症的研究,擴大自身產品的應用規模。
公司當時研發的藥品,還包含B型血友病的開發。(Hemophilia B,四萬分之一男性的患病率)。而目前uniQure的研究主力,還包含杭亭頓症(Huntington Disease),鬱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從公司以及投資公司的創投團隊來看,單一療程市場規模不大,可以透過不同病症的研究,擴大自身產品的應用規模。
公司當時研發的藥品,還包含B型血友病的開發。(Hemophilia B,四萬分之一男性的患病率)。而目前uniQure的研究主力,還包含杭亭頓症(Huntington Disease),鬱血性心臟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
市場規模大小,影響到這項技術投資研發成功後的回收期程。產品應用規模廣,那麼回收期就短;反之,回收期程長。
類似的例子,在台灣擅長的資訊科技產業也曾出現:投入大量資源,試圖競爭通用科技規格:的確在特定領域,台灣遙遙領先。然而,該科技並未被選用為通用規格,造成市場應用層面太小。僅能在小領域中推出一些應用產品,多少回收些投資的成本。
3.) 投資的心態:錢丟下去是為什麼?
購入這家公司,占我的投資比重很小。我投資之前給自己做的心理建設是:
購入這家公司,占我的投資比重很小。我投資之前給自己做的心理建設是:
沒有賺到沒關係,要買台灣不容易看的公司,學到經驗更重要。但,沒有辦法避免的是:我是人,仍會受情緒波動影響。
200歐,對一位生活簡樸的人來說,算不算多?
a.) 我當時給自己一個月採買雜貨的限制
b.) 可以上餐廳吃頓好吃的料理
c.) 可以去一趟巴塞隆納的機票,待上幾天的花費。(這是在沒有住宿費下的預算 :P )。
股價高低波動的幅度是甚麼?
跟隨著藥症進程,股價能夠在一日內20%~40%的波動,一點都不意外。最後被整併下市,再加上生活的進展不順,著時讓我鬱悶了一陣子。
回過頭來想:不管投資的規模再小,事前的心理建設再多,過程的股價波動,以及"不可預期"的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到自身的生活。尤其是我是很清楚"機會成本"的人,上述三項每一項替代選擇,都讓清楚知道,200歐花掉,比賠掉開心。
不過:下市了,死心了,反而讓我又燃起了蒐集資料的鬥志。
我只要稍有時間就會去了解一下新藥開發:不管是問周遭的朋友,透過公開網路上可以查詢的資料,或者是媒體上關於新藥開發的報導。只要能抓到時間,就多少讀一點。
回過頭來想:不管投資的規模再小,事前的心理建設再多,過程的股價波動,以及"不可預期"的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到自身的生活。尤其是我是很清楚"機會成本"的人,上述三項每一項替代選擇,都讓清楚知道,200歐花掉,比賠掉開心。
不過:下市了,死心了,反而讓我又燃起了蒐集資料的鬥志。
我只要稍有時間就會去了解一下新藥開發:不管是問周遭的朋友,透過公開網路上可以查詢的資料,或者是媒體上關於新藥開發的報導。只要能抓到時間,就多少讀一點。
價格跟損益,變得不再這麼重要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這件事情後的投資心態,不太在乎帳面上的損益,而在心裡問得更多的是:
公司有沒有創造價值?這樣的價值甚麼時候會實現?
實現這項價值的過程中得要承擔多少風險?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承擔這項風險?
那麼,以"結果"來看:
1.) 2012年下市前賣出,(根據記憶),200歐影該剩下20-30歐左右,是虧損85-90%。
2.) 當公司2014年重新上市,價格為US$17,最高點曾到US$ 33.41。以上市價來說,大約8倍;最高價來說,大約12倍。
如同我再PTT的文章中提到的:我沒有賣出uniQure,因為他給了我上了最好的一課。未來不論如何,我會留下一股,作為給自己最好的提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