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September 29, 2017

貿易,戰爭與金融控股(2) :第零次世界大戰下的加泰隆尼亞


這張圖,是1700年,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過世後,歐洲列強的領域狀態。所謂"西班牙",在歐陸的板塊,就是圖中深綠色的部分。
a.) 大家所熟知的西班牙:伊比利半島的部分,左側為卡斯提牙王國。
b.) 阿拉貢王國的地中海霸權:伊比利半島右側的阿拉貢,加泰隆尼亞與瓦倫西亞。以及地中海中的:馬約卡,馬諾卡,薩丁尼亞,西西里,拿坡里。
c.) 低地國沒有獨立的國土:今日的比利時
這張圖片,提供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在各大國博弈中,看到加泰隆尼亞地區所處的地位。同時,在文末,也提到這場戰事,讓英國與歐陸各國的發展,海權 v.s 陸全的發展政策,益顯差異。

大戰之前的國土疆域:
紅色粗線所框起來的,是神聖羅馬帝國戰前的疆域。
A.) 東方戰事,陸地:哈布斯堡家的李奧帕一世,剛贏得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著眼西方的領地。他的核心利益:在義大利與米蘭。
B.) 地中海貿易,海洋:戰勝土耳其,確保了地中海東面航道較為暢通的第一步。如果能夠進一步吃下西班牙領地中,過去屬於阿拉貢皇室的薩丁尼亞,拿坡里,西西里,那將會是他最鍾意的結果。
法國在亨利四式(就是瑪歌皇后的老公)一統法國江湖後,後世子孫就在各國戰事中,積極拓展中央集權法國的"天然疆域":不管是介入北面荷蘭的獨立戰爭(1568-1648),各國聯合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30年戰爭(1618-1648),或者是與西班牙局部的法西戰爭(1635-1648),都可以看到他們推展疆域的野心。
A.) 南方與西班牙接壤的部分:在法西戰爭中,法國軍隊往南推進。戰後合約,法國保留加泰隆尼亞領域(Principality of Catalonia) 庇里牛斯山北部的區域,推向南方的"天然邊界":庇里牛斯山。
B.) 東方與神聖羅馬帝國接壤的部分:圖中上方藍圈的洛琳,是他往東方擴展的重心。同時,介入西班牙王為繼承,能夠繼續30年戰爭的成果:往北向比利時,往東方向薩伏伊,米蘭方向挺進,介入義大利。
C.) 海外貿易:除了歐陸外,法國還著眼於歐陸之外的疆界:西班牙在新大陸的海外領地。當時的法國在北美也有不少的領地,再加上南美西班牙的領地,會讓法國成為18世紀歐洲的超強大國。
在戰爭還沒開戰前,兩邊都有各自的心裡盤算。而屬於阿拉貢王國三個區域之一的加泰隆尼亞,就因為這樣夾在了兩強之間。

加泰隆尼亞領(Principality of Catalonia):西班牙的地方與中央
很多人不能夠理解加泰隆尼亞獨立的動機。然而,在歷史故事的背景中,加泰隆尼亞領數百年來與西班牙人的合作,以及對西班牙人中央政府的要求,一直是很一致的:承認地方憲法,談判合理稅收分配。這項主張,是自1283年有加泰隆尼亞領憲法以來,所維持的傳統。雙方談判,確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權利義務,由中央政府認證(ratify)區域憲法。

談判對象:在西班牙王國成立前是阿拉貢王國,在西班牙王國成立後,即是西班牙王國的中央政府。

然而,在16世紀中後期西班牙開展的一系列擴張活動中,各地都出現了反彈聲浪。西班牙屬低地國(今日:荷,比部分),從1568年開啟了與西班牙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今日荷蘭的部分,在1648年,贏得獨立共和國的地位。

類似的狀況,在加泰隆尼亞也同樣發生。在1621年,飛利浦四世即位。就稅務問題,以及中央政府官員在加泰隆尼亞地區所適用的法律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就權利義務劃分出現了嚴重的爭執。國王遲遲不願認證加泰隆尼亞地區憲法。

當時的哈布斯堡西班牙在低地國仍與荷蘭爭戰,在海權與英國征戰,同時也面對北方法國的威脅。在多方戰事捉襟見肘的狀況下,希望國內各地貢獻更高的稅捐,是中央政府自然而然的"政策"。

稅捐政策,成為爭執的主要核心

歐洲的稅捐系統,從中世紀以來,是透過層層領主,主教體系,設定各貴族需要上繳中央政府份額,地方貴族再向領內的佃農,工商團體徵收。而在稅務有爭議,或者是各地領民不服抗繳發生暴動的情形下,通常是地方貴族需要出面評定/平定。

然而,地方貴族在17世紀,不必然對中央政府百依百順。有國會或共議制傳統的區域,地方貴族需要與新興的資產階級合作,取得自身的政治/軍事上的實力;同時,透過歐陸內部,或者是航海時代擴張的國際貿易興起的資產階級,也逐漸學習與貴族打交道,以確保自身的貿易利益。

1620年代,加泰隆尼亞政府與西班牙政府雙方對於地方憲法與稅收權的差異衝突不斷的情況下。時任教會選任於地區議會代表,出任加泰隆尼亞地區政府的執政官的Pau Claris i Casademunt,試圖折衝。然而,在1640年,經由一場農民引發的起義(Reaper's War)事件,讓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中央政府的爭戰,提前開打。

在這場戰事中,部分的加泰隆尼亞貴族選擇的策略,與荷蘭獨立過程的手段相當類似:引入外國勢力(法國),在雙方權力平衡下,取得自由共和(Free Republic)的中間地位。

戰爭的過程,也與荷蘭獨立相當類似:在地貴族發現,外來勢力對於這塊地區別有所求,或幫忙的三心二意。而本地貴族之間,對於"自由共和邦",並非有一致的共識。最後:前來幫助的法軍,被逐出庇里牛斯山以南,加泰隆尼亞重回西班牙王國,西班牙王國與法國簽定議和。

這在這樣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件事:
1.) 國會同意下的皇權: 
國王不得任意立法,不得任意加稅,不得任意開戰的概念。在當時的歐洲逐漸盛行。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後的大憲章,具文落實這些概念。
2.) 引進外國勢力都不見得是好主意: 
在荷蘭與加泰隆尼亞對於哈布斯堡西班牙家的抵抗比較,當時加泰隆尼亞引進的法國,成為比西班牙徵稅更嚴苛的集權體制;而低地國對抗西班牙時,試圖引入的英國貴族,也在苗頭不對時直接放棄抵抗。自己的國家,還是得自己救比較實在。
親上加親的歐洲貴族聯姻體系:查理二世身後的繼承順位
時間快轉到1700年,隨著菲力浦四世的兒子,查理二世過世。身後無子,哈布斯堡家西班牙的王位戰爭,一觸即發。

所謂的"哈布斯堡家西班牙",是於16世紀初(1500年),繼承西班牙國王的哈布斯堡家族查理五世 (Charles V),也就是西班牙的查理(Charles I )一世 。嗣後,他在自己仍在世時,就將領地分拆: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讓位給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1556年),自己後續的家族,就繼續留在西班牙。

兩家就此分開約150年之譜,然而,歐洲貴族之間仍有聯姻,兩家仍保持密切的關係。在戰爭開始前,最後一任的哈布斯堡家的西班牙國王,是為查理(Charles II) 二世。

查理二世有兩個姊姊:大姊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eresa),嫁給了波旁家的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二姊瑪格麗特泰瑞莎(Margret Teresa),嫁給了哈布斯堡家,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李奧帕一世(Leopold I)。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繼承權:
當時在位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李奧帕一世(Leopold I)。這系統的哈布斯堡家,與西班牙哈布斯堡家的關係是:
a.) 李奧帕的第一任太太,瑪格莉特泰瑞莎(Magaret Teresa),是卡洛斯二世的姊姊。他們之間的女兒Maria Antonia,嫁到了巴伐利亞。女兒女婿有機會有繼承權。 (巴伐利亞家)
b.) 李奧帕的媽媽,瑪麗亞安納(Maria Anna),是菲力浦四世的女兒,查理二世的姑姑。所以,李奧帕一世跟他的兒子們,有間接繼承權。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
法國波旁家的西班牙繼承權:
波旁家與西班牙王室,在好幾代都有建立關係。而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角太陽王路易十四,他的第一任太太,瑪麗亞泰瑞莎(Maria Teresa),是查理二世的大姊。同時,他的媽媽,也是查理二世的姑姑。

簡單來說:當時波旁家與哈布斯堡家的當主,都是菲利普四世的女婿。而同時,也都得叫菲利普三式一聲外公。(貴圈真亂XD)


在上面親上加親的關係下,以歐洲當時的繼承共識的順位來說,會排列成:
A.) 查理二世的兒子,或者是女婿。(X:卡洛斯二世沒有兒女)
B.) 查理二世姐姐的兒子,以及他的後代:這個順位指向了路易十四的兒子與孫子,也就是波旁家繼承西班牙王室的來源 (A:菲利浦)
C.) 卡洛斯二世爸爸的姊妹的後代:這個順位指向了神聖羅馬帝國國王李奧帕一世,以及他的後代。奧地利哈布斯堡家繼承西班牙王室的根源(B:查理)
D.) 卡洛斯二世姐姐的女兒,或是女婿:這個順位指向了李奧帕一世的女兒,嫁到巴伐利亞貴族的Maria Antonia,跟他的女婿(C:約瑟夫斐迪南)
查理二世身體一直不好,又沒有適合的婚配對象。因為如此,在他在位的最後兩年(1698/99),各王國間就試圖籌畫王國分割行動。這樣的行動,得搭配地圖來看。

第一次的領土規劃(1698),考量到西班牙主要領地的平衡。
B.) 波旁家:取得巴斯克,比斯開灣沿岸,托斯卡尼,拿坡里與西西里。
C.) 哈布斯堡家:取得米蘭,跟米蘭的附庸地區。
D.) 巴伐利亞家: 取得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屬低地國,以及海外殖民領。
上面這樣的領土規劃,是將西班牙最核心的事業,分給兩霸權外的巴伐利亞家,取得折衝。 同時:奧地利哈布斯堡家與波旁家,也可以透過王位繼承,取得本身領地外的周邊區域。看似是個很合理的決定,也取得當初多數貴族們的同意。

然而,萬事皆有意外,巴伐利亞家的孩子,在七歲就年紀輕輕過世,沒有後嗣。因此,領土化分,就得從波旁家與哈布斯堡家重新分配(1699)。
B.) 波旁家:除了上述的領地外,取得所有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並且打算用義大利領地中的米蘭,交換在哈布斯堡家手中控制的洛琳公國。
D.) 哈布斯堡家: 取得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屬低地國,薩丁尼亞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領。
這樣的分配,哈布斯堡家族得跨過義大利半島,才能管理伊比利半島。此外,陸權出身的哈布斯堡家族,他們所在意的位於義大利北部,位居陸路要衝的米蘭。最後:對他們來說:"海權",是地中海航道的貿易線。這樣的分配,讓航線被波旁家族所控制的義大利橫梗其中。

對於這樣的結果:哈布斯堡家的當主李奧帕一世拒絕簽字,雙方爆發一場歷時13年的大戰。

加泰隆尼亞在大戰中的角色:地中海航權
在這場戰爭中選邊,對加泰隆尼亞來說,並不困難。

首先,加泰隆尼亞地區世代的繁榮,仰賴的是地中海貿易線。出港後往薩丁尼亞,西西里的航道,對他們來說是再熟悉也不過。同屬原阿拉貢王室區域的瓦倫西亞與阿拉貢,長期以來與法國在商業上的競爭關係,使他們也不情願看到一位波旁家貴族成為西班牙國王。

其次,對加泰隆尼亞地區的居民來說,1641-1652的戰爭,已經讓他們領略到:趕走西班牙,來了法國,根本不是個甚麼好主意。雙方的立場都是中央集權徵稅,只是看誰徵得比較兇而已。

奧地利方的聯軍,看上這點,承諾在戰勝後,承認地方憲法與地方自主權,以及雙方在海權上的合作,抓住了地方貴族與民眾的心。雖然開始只有小部分加泰隆尼亞人加入聯軍,隨著戰事的發展,加泰隆尼亞方面與包含荷蘭與英國的奧地利聯軍合作,爭取自身在地中海權以及地方自主權益。

戰事的發展過程冗長,不是本文重點,就不詳述了。雙方在各有戰事利益與損失的狀況下,開始進入了停戰談判,希望能夠終結這場戰事。談判的內容,與加泰隆尼亞從1715年至今,以及18世紀一系列的金融歷史事件,有深遠的影響。

停戰談判,烏特列支條約:
停戰談判的條約,在烏特列支,羅斯塔特(Rastatt)以及巴登(Baden)三地簽署。跟加泰隆尼亞以及未來歐洲列強海權發展較有關係的,在烏特列支和約。條約中,確立了幾項事項:

A.) 歐陸的權力平衡:法國波旁家的西班牙國王,必須要放棄法國王位繼承權。同樣,在法國與西班牙王有血親關係的貴族後嗣,也要放棄西班牙國王的繼承權。

B.) 英國的跨大西洋殖民擴張:英國取得法國在北美建立的許多殖民地,這些關鍵的貿易站,後來為大英帝國貢獻相當的財務資源。
C.) 西班牙奴隸貿易權(Asiento)的重分配:荷蘭喪失部分的貿易控管量(Quota),而西班牙王室將這點讓與英國。
D.) 地方自治地位:波旁家的西班牙王室於條約中承諾,尊重加泰隆尼亞地方憲法的權益。
A與B:讓法國放棄了當時殖民地中,豐厚利潤的毛皮貿易的加拿大等地,也讓法國的路權與西班牙的海權路徑,無緣結合。John Law在18世紀所擘畫的財政規劃,則得從北美較無獲利基礎的路易西安納著手。

C:可以說是"南海泡沫"的開始。南海公司一開始向投資人募資的基礎,就建立在西班牙讓與的南美洲奴隸貿易權。然而,這項貿易從營運中也證實,並非是一項划算的路徑。

D:跟加泰隆尼亞直接相關。加泰隆尼亞方並沒有人直接參與談判,英國,荷蘭雖將這項放入條約之中,但隨著1713年停戰後,英荷兩國就沒有直接介入的意願。後續的巴塞隆納圍城戰(1713-1714年9月11日)中,兩國都做壁上觀。戰後西班牙方不執行條約內容,另行Nueva Planta政令。

在加泰隆尼亞圍城戰中還有個小插曲:當時西班牙軍隊久攻不下,央求法國再次出兵幫忙。而法軍打垮加泰隆尼亞軍隊,雙方談判條件議和後就撤出。撿尾刀的西班牙軍隊,再次進來城內後續"清理",不管法國人跟加泰隆尼亞人和約談了甚麼。

在這裡,不知道該說西班牙國王室撕毀協議高手,還是加泰隆尼亞人太笨,可以被一騙再騙。


時至今日:貿易與稅制,議會與共和
文章到這裡,該做一段尾聲。對於可以跟著我的文字,走完這段歷史背景故事的讀者,我由衷感到佩服與感謝。

文末,我想打上一段自己的心得。

歐洲各國成為今日的樣態,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故事。身為對貿易,金融以及稅制感興趣的我,經常從這幾點出發來理解歷史事件。相較我在台灣中學時期的歷史教育,著重在領地與民族,角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從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世紀後的"領主與共主"形成的體制,使得接下來的幾個世紀,歐洲地方與中央集權政府之間的關係,分分合合,這種分合,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地區領主與中央共主,經常就人力資源與資本資源的分配,會有不同的看法。人力資源,可以說是佃農體制與新興資產階級體制形成後的人力分配不同;而資本資源的分配,可以看成是貿易衍生的稅收,與土地耕作產生的稅收,如何應用的看法不同。


從這樣的角度繼續推演,自然而然的在英國演變了王權逐漸縮小,國會權力逐漸擴張的狀態。這樣的體制,讓英國的政體,政府與民間的交流,適合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彈性分配資源,取得優勢的地位。

當時的全球霸權,還有西班牙及荷蘭的海外領土。而在運作上,這些海外領地都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

自由的彈性,在全球場域的競爭,變得相當重要。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搭配歷史背景,加泰隆尼亞會持續有想要公投獨立的聲浪,並不意外。他們在西班牙民主化時代,也持續嘗試與中央政府談判與折衝。在面對挫折後,想為自己發聲,對外交流,對內提高治理效率,是一種當代合理的做法。

最後,提供一下這些戰事,流傳到今日的加泰隆尼亞小知識:

1.) 1714年9月11日破城,正式併入波旁家西班牙的日子,是再地的 "國家紀念日" ( Diada Nacional de Catalunya)。當地在這個日子,都會有規模不小的紀念活動。
2.) 根據1640-1652年的那場戰事,加泰隆尼亞人撰寫了當代的"國歌" Els Segador:紀念當時佃農起身抗稅的口述歷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