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7

直接金融(3):連鎖品牌與線上籌資

圖片來源:Capital Circle
線上籌資平台,在歐陸發展出一些屬於自己的特色




英美發展的線上貸款:不特定目的,信評標準化利率
相較於歐陸來說,英美的線上金融系統發展的較早。從早先追蹤的三家公司來看,Zopa(2005, 英國),LendingClub和Prosper(2006, 美國),都已經存活了超過10年。LendingClub於2014年下半年上市。目前股價表現不佳,不過他的上市也算是給與外部投資人一個公開了解線上金融公司的資訊窗口。

在LendingClub上市之前,恰巧我撰寫了兩篇文章,描述線上個人融資貸款的幾項概念。朋友們可以先參考這兩篇文章:


直接金融(2-1):來看英美的P2P驚人貸款規模背後的機制
直接金融(2-2):投資人關心的是甚麼?風險與稅


對借款人來說:需要提供決定個人信貸標準的資訊,這些資訊包含:薪資,信用分數,以及這筆款項將要使用的目的。系統會根據你提供的資訊給予利率。

對投資人來說:系統標準化了在平台上公開的個案的特色。小額投資人可以透過這個平台,了解到投資每個案子的利率,執行期間,以及倒債風險。(是的,線上金融是會倒債的)。

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就是"利率"(Interest Rate),"持有期間"(Holding Period),"倒債風險" (Default Risk)。而利率由市場決定:借款人不同的特徵(characteristics),會影響到利率的基準。舉例來說:這些特徵包括薪資,信用分數,以及過去在平台上的還款紀錄等。

然而,昨天意外發現的這個荷蘭線上金融網站,提供了一個新的樣態。

荷蘭發展的線上貸款Capital Circle:特定目的,競標利率


今天要介紹的Capital Circle,在網站上開宗明義有四項要素:

1.) 可期待的收益固定:多數的專案大概落在7%左右
2.) 專案可行性高(Solid Project):Capital Circle會評估申請人的商業計畫

3.) 資訊透明:資訊揭露包括專案內容,位置,加盟店品牌,以及目前競標狀況
4.) 投資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投資:投資人可以選擇自己要投資在這個案子的利率。

與英美的線上金融公司不同的是:它著重在創業者,而非各式各樣的個人金融(如:車貸,房貸,個人債務整合等,不在Capital Circle的服務範圍)。這些創業者也與一般創業網站不同(如:kickstarter),他們並不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與服務創業主來募資,而僅挑特定專案。

特定?他們提供想要加入荷蘭知名品牌的連鎖業主募資平台。


透過將專案的這些性質(characteristics)一致化,風險的判定也就簡單得多。他們只把專案區分為三級(A~C,目前還沒有看到A級的專案)。利率透過不同投資人提供的期間競標,多數落在6.5%~8%之間,投資期間為4~5年之間。

那麼,投資人要在意的面向是甚麼?

這些加盟業主選定加盟產業(如:糖果店,巧克力店,菸品店),有所不同,城市有所不同,區位(比如:落在城市商業區,或者是主要道路的休息站區)。而店主本身也會有一項簡短影片介紹:有些店主會有該產業的經營經驗(如:某巧克力店主他提到家中本來就是從事巧克力製作銷售),有些創業主沒有相關經驗。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發展:社會文化與金融機構
英美與歐陸,發展出不同的線上金融系統,背後的原因是甚麼?

我在歐陸生活的這些年觀察,歐陸跟英美對於"債"的態度有滿顯著的不同。我遇到的英美人,多半會認為債不用愁,想盡辦法還得出來就好,甚至還願意透過舉債來獲得一些好處;但是歐陸人對於"借貸"這件事情仍是相對保守的。

比如說:在美國,英國,都有各式各樣的信用卡方案,鼓勵消費者使用,但是在歐洲,信用卡消費累積點數的計畫,是在近幾年才開始。

目前在歐陸,"債"還是個很敏感的名詞。國債幾乎是每過幾年就要在搬上新聞台面的議題。而對於稍微走出上坡房價高峰下貸款的一般民眾來說,好不容易能夠喘口氣,就不要再被金融業壓住了。整個社會還是瀰漫著"能不借錢就別借"的風氣。

從2014年第四季初撰寫的:"企業主為什麼還不買單?" 可以看到南歐民眾對於開設中小企業要向金融機構借款還很有疑慮,而對於荷蘭來說,雖然這幾年房地產市場復甦,一般民眾與金融機構的借貸關係還是在於基本的車貸,房貸,跟個人消費借款(信用卡)。

對於"債"的保守態度,也影響到一般人處理自身債務的方式。


在英美的線上金融網站,可以看到不少人試圖透過這樣的平台,去做自身的債務整合跟還款計畫。然而,在歐陸這樣的計劃並不會在線上金融上面吃香。投資人戒心很高,債務人就不太可能透過這樣的平台借錢。自然也不會有線上金融公司開設這樣的業務。

最後,來談談金融機構。
從金融風暴之後,不論是歐洲或美國,都有一種"不說出"的,對於金融機構的距離感與仇視感。像文章中介紹的線上金融,主要就是希望提供社會中的"個人",直接在網路上形成"投資/借貸"這樣的交易行為的機會。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信任/討厭銀行,就別讓銀行賺錢,直接上網找金主/投資案吧。

"信用"成為這項交易是否能夠規模化成形的主要因素。這個因子,需要提供額外的資訊來進行增強。不論是英美的網站自行提供的評等機制,或者是像Capital Circle這樣:創業者必須提供一則短片,有城市所在地,加盟品牌等,都是資訊的一種。
"資訊",成為"信用強化"的重要一環。

透過這些資訊提供的選擇,可以看出社會對於資訊的要求的差異。英美的網站會看出,投資能夠作為一項數據化的理性決定;而在歐陸來看:將數據化的決定(比如:網站會幫你評估專案可行性),交給他人處理,而自身需要看到的是創業者(影片),加盟品牌等較為能夠取得投資人"共鳴感受"的內涵。

最後的最後,畢竟我是從投資行為來介紹Capital Circle網站,必須要做出一項簡單的聲明:
1.) 我個人沒有收取Capital Circle任何報酬,來撰寫文章進行介紹
2.) 對於線上金融的介紹,目的在於協助讀者了解這些投資,以及商品背後的涵義。如果有讀者有興趣投資這些專案,必須要衡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與專案內容,進行獨立判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