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April 21, 2016

‪本業‬?‎副業‬ ?到底買了甚麼?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Source: Brian Ach/Getty Image_Tech Crunch
Yahoo!的這個案子很經典。具有爭議的CEO Marissa Mayer 在2012執掌Yahoo!後,股價扶搖直上。然而,這真的是CEO的功勞嗎?仔細地評價公司財報上的數據後,對於"她毀了Yahoo!,而非創造價值" 這樣的批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但,我們又經常聲稱市場是有效率的!如果她真的毀了Yahoo!,那扶搖直上的股價又如何解釋呢?

根據 Vox (Feb. 1st, 2016) Marissa Mayer失敗了 的這則報導,我們又如何來看待Yahoo!



首先,我們要清楚了解Yahoo!是家甚麼樣的公司:目前的Yahoo!是一家同時經營軟體科技,媒體,及創業投資三項事業的公司。而他最早成立的方向,是一家軟體公司:透過搜尋科技,跟前台的平台,提供一般民眾軟體服務。而透過廣告曝光,慢慢的變成媒體平台:蒐集不同的資訊整理報導吸引流量,像廣告商收取費用。

前兩者是原本的主要事業,是搜尋引擎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而搜尋引擎的演算科技以及相關服務(如:信箱),是軟體科技;透過搜尋引擎來出售廣告獲利,類似媒體事業。


前兩者目前都不賺錢了,最主要獲利的事業在他們的創投:也就是他們在阿里巴巴,及Yahoo! Japan的持股。而在亞洲搜尋服務以及網路商業蓬勃發展的狀況下,轉投資為他們帶來可觀的獲利。換句話說:現在市場反應的股價是在他們先前的轉投資事業,跟目前CEO所經營的內容關聯很小。

再來我們問:市場錯了嗎?
Yahoo!對於亞洲市場的這兩項投資,都是在前執行長楊致遠手上完成的。Yahoo! Japan 是在1996年與軟體銀行的合資計畫,目前Yahoo! US仍有35.5%的股權,而阿里巴巴則是2005年楊致遠主導使Yahoo! 用$1bn 買下40%的股權,在部分出售後現在約有15%的股權。

那麼大家會問:依照市場效率假說,價格反映了未來的資訊,那麼"未來"亞洲市場網路消費如此看好,那麼在一段時間後就應該要反映出來,楊致遠也不應該落得在2008年股價創低,2012年被迫離開Yahoo!。

這裡有個tricky的點在:時間與折現率!下方的公式是傳統的股利折現模型(Discounted Dividend Model)。


分子來說:我們可以把D跟CF(現金流量)的概念交叉使用。當公司投資現金,資源到廠房設備或另外一家公司,必然影響到現階段能夠配與股東的現金。換句話說:接近現在的可以給股東的現金流量會變低。

未來的現金流量"可能"增加。但,人是偏好現值的:市場參與者會更重視"當下"的現金流。明天就能收到的錢,給公司價格較高的貢獻。未來的前景?誰知道!所以就算前景看好,給公司的價格貢獻並不見得高。


分母:投資隱含的就是潛在風險的提升,提高了折現率。在2005年當下,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阿里巴巴能為Yahoo!帶來多少現金流量。在2005年的中國,消費者真的習慣網路市場嗎?他們願意拋棄傳統零售嗎?政府願意支持嗎?在各種不確定性的環繞下,這項投資在被賦予較高的折現率而得到較低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此外,折現率同時受時間(T)影響,並且是以指數成長:換句話說,分子現金流量實現的等待期越長,能夠為現值帶來的金額越低。


終值Pn:關乎到出場價格。阿里巴巴在一個風險較大的市場營運,並且它的股票並非在公開上市的平台上。就算2005年當下我們說阿里巴巴很賺錢,但是這筆投資沒有實現成為公司現今的直接管道。股東不見得從這筆投資中獲取直接的利益。

這一切都在中國網路銷售興起明確化,甚至阿里巴巴選擇在美國上市後得到改變。現金流量變得明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折現率(風險)以及等待時間(T)都會下降,而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更給予了Yahoo!的投資一個透明定價,流動性高的出場平台。


最後,我們問:投資人要管這麼多嗎?還是不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不管甚麼事業,股價漲就好?

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然而,不管買了甚麼,最好試著去懂它。不明究裡賺的錢,經常也就糊里糊塗的在另外的地方賠掉了。

如果在2005年跟著楊致遠有一樣的觀點,認為投資中國一定會為Yahoo!帶來收益,可能到2013年前都覺得自己被楊致遠"騙了" 2012年因為新的CEO Mayer買進Yahoo!的投資人可能真的覺得Mayer很行,拯救了Yahoo!,但到了2015年可能也因此懷疑,到底自己做得決定對不對?
事實是甚麼?

從簡單的學理來看,在2005年買進的投資人,事實上承擔了比較高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這是股價所反映出來;2012年後的Mayer或許有她的獨到之處,但仔細審視公司收益,多半來自於Yahoo!過去在亞洲的投資狀況下,她的"光環"就不是這麼閃耀了。

附註:
我鼓勵大家看完Vox的文章:內容更進一步詳述了這位CEO的管理過程,她與Yahoo!的公司文化如何不相容,以及Yahoo!未來"本業"該怎麼樣轉變,有很深入的討論。

此外,Yahoo!出售的消息 (WSJ, Apr. 18, 2016) 吸引的投資者,最有可能的是"媒體"公司 Veriz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