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February 25, 2016

資本利用效率:在中國,政府持續灌注流動性能走多遠?

銀行不願意再繼續放貸?那麼就給他們更多錢讓他們放貸!中國這樣的經濟政策可行嗎?
Bloomberg(Feb. 16, 2016) China Ramps Up Rhetoric, Plans New Steps to Juice Up Economy 中國"推升"說詞,計畫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

圖片來源:Bloomberg News

間接金融的目標:誘導金融資源有生產力的產業
在開始所有的故事前,我們先來幫大家複習一下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

上面這則公式,是討論經濟成長最普遍使用的Solow-Swan Model。這是個從創造產出的要素來觀察經濟體的一項式子。Y是產出,K是資本,A是知識,而L是勞工。一個總體經濟的產出,會是這幾項"要素"所創造出的結果。這是個1956年所成立的理論,時至今日仍然管用的原因,是因為這項式子非常貼近現實:不管我們要生產甚麼,都要有資本,(具有知識)的勞動力來創造。

或許讀者覺得數學式子有點不親近人,那麼我們可以考量左圖的呈現方式。圖片上主要就試圖在呈現這樣的狀態。

如果從最早的生產模式來看,一塊土地(資本的一種形式),一定需要勞工來耕作,才能生產農作物。而額外附加的"知識":可能是灌溉渠道,或者是肥料使用,或者是病蟲害防治。總之:農作物的產出與土地,勞工,跟農業生產知識息息相關。
在"資本"這個概念還沒來到這個社會時,生產函數上的"K"(capital)也經常與土地劃上等號。當"資本"的概念進入商業活動後,資本就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土地怎麼轉換成資本的概念,詳細可以看本部落格前文:"貿易,戰爭,金融控股(1)"

看完上圖之後,我們心中就會自然出現一個疑問:那麼,額外生產出來的東西跑到哪兒去了?如果有儲蓄的話該怎麼辦呢?這就是銀行存在的意義:將經濟體中的"儲蓄",轉換成為投入未來生產要素的"資本"

銀行扮演兩者之間橋樑的重要角色:他們必須要在經濟體中找尋有生產力的放款對象,穩健的導引經濟體中的儲蓄往有生產力的方向前進。存款戶(通常是一般個人)會因此獲取利息,而貸款戶(通常是公司)會因為這樣得到擴張。

我們進一步問:為什麼要銀行,而不能夠直接把錢借給我們認為"需要"的人?一般認為,如果要大規模的進行放款活動,一般的私人並沒有足夠的資訊來判定放款對象的風險。比如:把錢借出去如何收款?條件為何?是不是借到了有生產力的活動上?或者是借錢經營事業的人是否有能力創造價值?

當然,在今日有更多資訊工具使用的時代,個人或許也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並且在他喜好的利率上面借款。這就是今日更多直接金融出現。但在直接金融完全取代銀行之前,銀行仍然扮演市場經濟中的重要角色。

金融危機後的銀行業兩難:
金融危機發生後,銀行業面對的問題有兩種:

1.) 他們沒有倒下,那麼多半也有資本不足的狀況,他們需要大量的資金來充實資本。
2.) 經濟活動尚未完全恢復,就算他們充實了資本也還找不到好的貸款方向。所以坐擁大量央行提供的低利資金而找不到好的放款目標。
第一種問題:這與所謂的不良債權,銀行資本適足率以及各種央行目前進行的措施有關。

簡單來說:不良債權(Non-Performing Loan) 就是有些超過90天沒有正常償息或本金的借款,銀行必須相應準備某筆資金,以防在債權收不回來的時候銀行的流動性會出現問題,影響到存戶,其他正常債權,甚至是銀行存續狀態。而在金融危機當下,就是大規模的不良債權(次級房貸)出現無法償付的狀況,因此造成銀行業出現非常大的問題。

第二種問題:就是經濟復甦持續緩慢的狀況。就算是銀行已經被央行或其他投資人充實了資本,但是在疲弱的實體經濟中仍難找到良好的放款機會。因此就算活下來了,但仍然無法創造獲利。
*先前的文章:Guardiola來了,Pau Gasol來了,為什麼企業主還不買單,或是更直接的例子 "Let's Go to Arena":這則鬥牛場與銀行之間相互幫助的例子。
放款,不放款?是銀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

不良債權在中國:中國的銀行業發生了甚麼事?
中國的問題是甚麼?如果開頭的這則新聞報導為真,那麼中國的金融業的確就是上述兩項狀況同時發生造成的狀況。

現在一般人多半會假設,中國確有潛藏的債務問題,不管這些債務是公部門(各級政府)或是私部門(民企)造成的。程度多大?各有不同的估計。但多半認為這些債務問題影響到金融業的放款狀況:銀行帳上有許多不良債權(Non-Performing Loan)。在法規規定資產品質的狀況下,太多的不良資產將會影響到銀行的放款狀態。因此:銀行擔心自己的債權收不回來,進行提撥準備,放緩貸款步伐。

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在地的貸款利率仍然居高不下,而且時有短期拆借利率驟然走高的狀況:資本供給不足,資本(錢)非常的稀有,當然各種貸款就會要求更高的利息。

貸款放緩,或者是貸款價格(利息)飆高,對於中國整體經濟是有傷害的。沒有資本,是沒有辦法讓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這樣的現狀對於"計畫性"的目標達成沒有幫助。

因此,中國央行跟政府行政部門雙方面配合要提供更多的流動性給銀行,並考慮降低他們因為NPL所需要提撥的準備率,讓銀行有更多的資金可以貸款。

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政策看到甚麼?

首先:這間接代表了中國銀行帳上的壞帳問題滿嚴重的,已經嚴重到會傷害正常的放貸功能,所以央行才要出手提供更多流動性。

其次:配合現在在中國境內朋友的說法。中國目前也不讓資本簡單流出。換句話說:就算是一般民眾或者私有企業發現人民幣會因為這樣的流動性而面臨匯價衝擊,這些人並沒有辦法因應。這也是歷史上而外提供流動性時,必須要搭配防止資本外逃的重要措施。

John Law在法國的金融實驗:"Banque Royale",在倒閉之前,法國的富人們已經感受到金融體系無法支持的狀態:把財富換成金盤,金燭台,金餐具,偷偷從低地國運往英國。換句話說:資本外逃。
中國如果要讓他們的政策有效,必須要說服已經額外發行的資本留在國內。否則,大規模的資本外逃,印在多錢都沒有用。事實上,中國仍然有很多有生產力/競爭力的機構,全面性的資本外逃並不致於。但是能留多少是多少,能夠減緩外跑的速度是很重要的。

最後:這樣的方法是否有用?在"計畫"概念仍然存在的中國,這樣額外印出來的流動性如果流向"計畫所偏好"的企業上,並沒有辦法保證他們能產生足夠的獲利。"計畫"本身的意義,就是符合政府的政策才能夠進行,但沒有人保證這些"符合政策"的產業是有生產力的。最糟的狀況就是形成更多的壞帳。當然,如果"運氣好"救起了幾家企業甚至讓他們能夠大幅擴張,的確可以解決中國眼下的問題。

沒有人可以確保這件事情會發生。

小結:Bloomberg(Feb. 25)中國已便宜的金融股還不夠"便宜"
最後以這篇剛出爐的文章作結,文章內容用現在中國四大銀行的股價做為出發,來當作中國金融業目前面臨的挑戰的指標。

股價/淨值比:60~70%;P/E是其他金融同業的80%;壞帳率的估計從8.1%~10%都有。

中國央行將金融資源重新集中在四大銀行,能夠促進放款,讓銀行走出過去的壞帳,找到更好品質的貸款目標嗎?如果從歐洲的例子來看,歐洲央行向各國銀行注入流動性這麼久,貸款現在才緩步上升。(上述那兩篇文章是從2012-14歐洲持續面對的問題) 中國如果發生類似的問題要花多久時間?

這就交給打算投資中國銀行業的投資人擔心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