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November 17, 2015

平均與邊際(2):難民,與社會中的"邊際"

Pavarotti & Friends: Together For The Children Of Bosnia(1996, Decca)
有誰還記得,1996年的巴爾幹與波士米亞?
前言:我的難民朋友們
我在這裡很好的一些朋友,親身體會過難民生活;A先生曾是波士尼亞難民,T小姐爸媽曾是越南難民,Y先生則是阿富汗難民。來自於我的好奇心,我們的話題有時會談到關於難民生活,或是他們之後在荷蘭社會中的狀態。荷蘭本來都不是他們預期的終點。A先生一家本來是要留在德國,或是轉往澳洲;T小姐他們本來要往美國走。陰錯陽差,就都留在荷蘭了。

平均來說:難民並不是麻煩製造者
難民會不會成為社會問題?A先生跟我說了不少故事。

他一起長大的波士米亞朋友,的確有人誤入歧途。他說:他運氣很好,還算愛念書。當初比較不喜歡念書的孩子們,會想要別的方式翻身,比如運動。但是,如果受一次了嚴重的傷,生命的選擇就沒有了。所以他認為:雖然難民體制多少有"幫助"到他們,但好壞故事都有,不能足一而論,但在怎麼"壞",這些人很少是暴力犯罪(violent crime)者。

他認為,麻煩製造者"通常"不是難民。為何?A先生說:很多難民家庭知道,"第二次機會"的得來不易。他說:至少難民的第一代,如:他的父母,很清楚保下這條命所付出的代價。所以,當有一個新的社會願意給他們機會,他們會付出一切去把握這樣的機會。也會將這樣的價值觀傳給下一代。


難民二代呢?來自阿富汗的Y先生跟我說:在他認知阿富汗到荷蘭的第一/二代,不容易出問題。他們在荷蘭社會的成就或高或低,都對阿富汗有一份很深厚的感情。而阿富汗的社群向心力也很強,就算他們在荷蘭社會沒有得到太多的認同,他們也會努力地透過在荷蘭社會的受到的教育與資源,參與目前阿富汗的重建工作。

換句話說:這些難民或二代,面臨的不單純只是"難民"的問題,而還有社會邊緣化的問題。然而,在社會邊緣化後,有機會靠著社群的力量拉回來,或生活有個強烈的目標。這個目標或願景,就是避免他們變成麻煩製造者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來說:歐洲社會對於"難民"的複雜情緒
荷蘭對難民的政策完善嗎?我沒有系統性的了解,但他們的敘述,可以給我們大致的樣貌

以居住地來說,他們被放到了國土中人口比較少的地方。(是的,荷蘭很空曠,我不知道為什麼台灣朋友常跟我說荷蘭很密集)。這樣的計畫背後隱含的是城鄉平衡,並預期社群之間的壓力會比較小。但他們說:因為空曠的地方居民,通常也比較保守,所以壓力其實不見得小。比如:在地的人都知道知道"阿,某地"(某地意旨一些local 的稱呼,比如說六張犁這樣)的人就是難民。這也很容易讓他們被標籤化。空曠的地方人口也比較少。難民人數與本地人數不會太懸殊。這除了讓外來族群的"比率"看起來相對高外,難民族群可以選擇不容入荷蘭社群,就自成一個小團體,也影響到了融合的可能狀態。

當初的難民營,現在還有機會可以看到。這些建築多半是利用荷蘭閒置的公有建築。在一趟火車旅途上,A先生說到那遠方軍舍就是過去他們待過的地方。在難民營居住一段期間,授予基本的語言,國家社會體制概念教育後,他們會移居到一般社區。A先生說:這樣的社區多半也是同族裔同理由來到荷蘭的群體。這樣的安排,在荷蘭社會並不少見:用同社群的力量來增進社區凝聚,降低社會問題


荷蘭社會對難民會有所排擠嗎?T小姐說多少有一些:亞洲臉孔很好辨識,而且從小班上就只有兩位非白人的同學。那種"非我族類"的感受很明顯。但當"亞洲興起"是一個趨勢之後,反而亞裔是一種優勢。雖然她覺得常被問到跟越南無關的問題有點煩(外國人看到亞裔就以為通通都是一樣,甚麼奇怪的問題都問),但她認為荷蘭社會一般來說對東亞裔的人士是比較尊重的。A先生雖然是回教徒,但是白人臉孔讓他更容易融入社會點。在他成長的歷程中,他深切感受到荷蘭是重視"Equal Opportunity"的社會,他很喜歡那樣的狀態。但是,他認為經濟危機有改變一些事情,2008年後,很多氣氛不一樣了。
"有問題的時候,"外國人"就會變成問題,尤其是挑那群最不會反抗,或者是社會力量最弱的。但不管被挑到的族群是誰,我們都會覺得莫名其妙。這些第二代,幾乎都已經是100%荷蘭人了。少數族裔的問題是"荷蘭"的問題,而不是任何一個族裔的問題"他感慨的說。
邊際來說:社會"邊緣"的移民
很多"社會動亂",或者是社會事件,多半不是難民造成的。用不同管道進入歐洲的移民,他們的第一代跟第二代融入歐洲社會面臨的困難,通常才是動亂的主因。荷蘭2004年的導演梵谷街頭刺殺事件,巴黎2005年的郊區騷動事件都是。*

1970~80年代,荷蘭接受了許多非技術勞工移民。這些人多半來自摩洛哥或土耳其。然而,他們融入荷蘭的狀況各有不同。通常,荷蘭社會經常認為摩洛哥人是問題的主因。摩洛哥人對於對於小孩的教育較為輕忽,隔代教養,僅僅與同年齡同社群的人互動,以及對於同性戀強烈排斥的態度,讓他們與其他荷蘭群體有格格不入的文化衝突

但問題的主因並不是因為"穆斯林":同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就很少造成社會攻擊的目標。

此外,荷蘭的政治人物也很經常挑起摩洛哥人的麻煩,認為摩洛哥文化挑戰了荷蘭文化基本的"容忍價值"(tolerance):特別是在性別容忍與平權的議題上。摩洛哥文化與其他穆斯林文化比較起來,對於同性戀的容忍度更低。2002年被暗殺的政治人物Pim Fortuijn,是一位公開出櫃的同性戀。他一再提到,摩洛哥人如果不能接受"容忍"這樣的價值,對於"女性"與"同性戀"的平權無法接受,那就要受到批判。**

但,這一切都與宗教無關,也與難民無關。這些摩洛哥人是在荷蘭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而他們的穆斯林文化,也僅代表"摩洛哥化"的穆斯林,跟其他穆斯林國家有顯然的不同。

2005年法國的動亂也是:巴黎東區的Clichy-sous-Bois是該場暴動的核心區域。然而,根據BBC的報導:在這裡居住的是北非與法國其他非洲殖民地的移民,而他們長久以來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社會歧視:在申請工作時,大家看到你的名字就會多家考慮,大家看到你填的住址就會拒絕你。在社會前景黯淡的狀況下,年青人就透過社會暴動找尋宣洩的缺口。

但,這還是跟穆斯林無關,也跟難民無關,而是整體社會造就出的邊緣化。

平均比較重要?或者是邊際比較重要?角度切換的重要
對於這幾年都在唸經濟相關的東西,我們的學科告訴我們一項principle: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理性的人考量邊際的效應**
放到社會現象來觀察的時候呢?這就是我選擇 平均 v.s. 邊際這樣的標題的原因。我們必須明確的去區分這兩件事情:

1.) 當移民剛移進來這個社會的時候,他們是這個社會的"邊際":額外附加的群體。因此,只要移民能夠帶來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多樣性,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正面的。


2.) 當移民在這裡有第二代,第三代的時候。他們形成了自己特別的"平均"特性:他們有自己的社群,社群會形塑出獨特的文化,以及與其他社群互動的方式。而"難民"與"其他移民"也有所不同,不能足一而論。

3.) 當社會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或是任何針對性規模的暴力事件,那是"邊際上","少數"的獨立個體行為,跟一般社會中該社群的"平均"行為並不相符。恐怖攻擊,社會上的動亂事件,並不代表"平均"移民政策需要改變,或者是這些社群是"有問題"的。

4.) 然而,如果不建立起良好的社群/社會架構,那麼,被邊緣化/邊際化的人,做出一些亂子就能得到更大的注意,那他們就會去造亂子。


雖然這段的開頭是:"理性的人考量邊際的效應",然而,當恐怖攻擊的消息四處蔓延時,對於相關族群的報導,或把問題延伸到"難民"這族群的討論,我們很容易看到太多的"邊際",而不是"平均"。這樣的消息,距離"事實"有一定的距離。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想法是:"邊際"被過度強調了,我可以寫一篇更接近事實的文章。在大家過度強調邊際的時候,蒐集資料,看一下全貌是一種平衡的做法。

"理性的人會在邊際上考量事情",這句話,難道錯了嗎?


不,這句話仍是對的。現在這些問題,恰恰反映出這句話有多們正確。政策設定者,或是每個單獨的社會成員,平常在"邊際"上不太願意作為,造成問題不斷的累積。比如說:如果BBC的報導為真,那麼,法國社會早就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每個人資人員避免在工作申請表上,用特定的區域或名字類型來篩選申請者。這些人就不會被社會邊緣化。比如說:如果教育過程強調讓這些人融入社會,學習生活技能,那麼這些人往極端化的傾向就會降低。
如同:Build 組織所強調的教育宗旨:將生活技能帶入弱勢教育族群;也如同Delancy Street的創辦人 Mimi Silbert所強調的概念:將"工作換取應得"的概念,收容並扶助前科者。

平常不在邊際上作為的個人,難道做了不理性的事情嗎?這又錯了。

在經濟學不斷推演的研究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個體理性,總體不理性(Micro-rational, Marcro-irrational)"的現象。對於單一的人資人員,如果雇用了一個有問題的員工,他們需要承擔責任與風險。他沒有辦法承擔這樣的風險,所以他選擇做出名字與地區的篩選。這是"個體"上理性的決定。但是,"總體"上來說,這樣的作為,為社會埋下了潛藏的未爆風險,這風險"邊際"的成本其實很大:社會動盪,種族衝突,生命與經濟上的損失。就"總體"上來看,這樣的作為並不理性。


因此,這種在平均與邊際之間的切換,個體與總體之間的切換,可以幫助我們對社會上的現象,做出更公允的觀察。尤其在社會價值面臨挑戰的時候,協助我們找到論述與政策的立足點。

延伸閱讀:
*經濟學人歐洲編輯 Matt Steinglass在文化與藝術雜誌Salon上的,"在阿姆斯特丹的謀殺"
**所謂的經濟學(或者是更精確來說是個體經濟學)的十大基準法則,來自於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Gregory Mankiw的經濟學原理。 當然,讀者也可以選擇Yoram Bauman的"經濟學十大準則:我翻譯!"這樣的詮釋。: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