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Monday, October 26, 2015

人生勝利組?加拿大新總理能否超越父親的路?


台灣的媒體在乎的,是人生勝利組的標籤:政治世家,前總理Pierre Trudeau的大兒子,年輕(43歲),有媒體界出身的漂亮太太,三個可愛的小朋友,選舉的"勝利"。

勝利,背後在於他的努力與政策形成過程。而很少人注意的是,一項他父親執政時的對抗貧窮計畫,有機會重新試驗。



Mincome:加拿大1974-78年的社會實驗
1974年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省,一個名為Dauphin的小鎮進行了一項名為Mincome的政策實驗。當時加拿大總理為自由黨的Pierre Trudeau(1968-1979),即將上任新總理的老爸。曼尼托巴省則為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執政。

計劃很簡單:如果你是鎮民,你生活在貧窮線下,那麼政府就撥給你一筆資金讓你"剛好"超過貧窮線。你要怎麼申請這筆錢?不會問太多問題,只要從稅收收入證明你生活在所謂的"貧窮線"以下。你要怎麼用這筆錢?隨意。

這個計劃實行的結果如何呢?單純以花費的金錢來看,當初政府本來預計只要百萬加幣之譜,然而,第一年實際花費高達1,700萬。1978年加拿大陷入景氣循環蕭條,Trudeau內閣面臨反對黨對"社福國"(welfare state)攻擊的壓力。在勞工保險計畫已經被反對黨嚴加攻擊的狀況下,執政黨最後選擇持續其他方案,結束這項計畫。計畫執行的相關資料,則在計畫終止後,一直收在Winnepeg的檔案中心。


這項社會實驗有甚麼樣的結果:2009-11年的調查

曼尼托巴大學的Evelyn Forget教授2009年著手研究這筆資料。2011年,一個地方網站報導以"一個沒有貧窮的小鎮?"為題,刊登出當時的故事及整理資料的初步結果。
最早,這個社會實驗計畫有勞動市場研究的目的:
免費提供一項收入來源,那麼勞工們到底會不會繼續工作?換句話說:提供"免費的午餐(free lunch)",是否會讓人的工作誘因降低?
從資料中顯示:收到這分補貼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工作量並沒有減少。工作量減少來自於兩個族群:新手單親媽媽跟青少年。新手媽媽有了這份收入可以多花點時間陪孩子,青少年減少工作回到學校,學校表現變好,畢業率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也提高。

這項研究還指向另一項加拿大花費很高的社福體制:醫療。他們發現,接受Mincome的家庭成員,醫院造訪次數降低了 8.5%。如果換作今日加拿大醫療體系的開支來看,這就是減少了$40億加幣的開支。

看來,Mincome如果推行,可以對目前加拿大社福體系做出很大的改變。改變不擔只是在於"基本所得"的概念,而是降低其他社福扶助的開支。

保障生活收入(Guaranteed Livable Income, GLI):綠黨想要的計畫
"為公眾正義的公民們"(Citizen for Public Justice),根據對於Mincome的研究基礎,開始著手推行這項概念。在CPJ的網站上,他們建構了這張圖卡(Infographic),試圖說服參與者,這個計畫是管用的,並且不會再次破產。

"保障生活收入" (Guaranteed Livable Income, GLI)的概念是這樣的:如果從過去的資料來看,保障最低收入並不會減少勞工工作的動機,那麼,政府的確得往這方向來進行。並且,他們會保障這項機制並不會因為財源匱乏而終止。

他們主張:現行的社福體制是工作動機的殺手。努力工作,反而會降低自己的整體收入。那麼大家就會想:為何不少工作點。GLI系統並不會這樣做,而是固定額外收入的稅率,就算工作所得增加,在一定程度下,不會降低補助金額。

此外,有別於"社福"即是"額外開支"的想法,這群人認為GLI反倒可以縮減社福開支的規模。

怎麼可能呢?他們的論述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既然這筆錢不會降低工作誘因,有工作的人仍然會繼續工作,他們收到某個程度上的收入仍會納稅,確保政府收入。

其次,從上述的研究提到,提供保障生活收入可以降低醫院造訪次數。換句話說,提供合理的收入條件,會降低醫療資源的花費。疾病,在很多狀況下是因為貧窮所造成的。這些花費消耗了加拿大社福資源。如果在消弭貧窮能夠做得更成功,立即能得到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同樣的情況也落實在犯罪上:社會邊緣化的貧窮,也是犯罪的原因,何不從源頭降低。

簡單來說:不要等人累到病倒了再去救他,讓他一開始就不需要這麼累;不要等人窮到要鋌而走險才去抓他關,一開始就不要讓他鋌而走險。

最後,他們認為這樣的做法,可以讓政府的社福營運成本降低。70%社福人員的工時,是在幫申請人處理文書工作。疊層架屋的社福補助體系,相關法規的吻合與資格審查,花費了許多申請人以及政府員工的時間。這些福利包括了:房屋補貼,健康保險補貼,育嬰補貼,老人補貼等等。每一項運作,就代表一個政府單位與開支,讓政府大而無當。

如果單一化,用家計單位的總開支角度來看,計算他們生活上的不足而做一次性的補貼,去除了這些疊層架屋的構造,反而可以幫政府省下許多經費。


總而言之:主張GLI的團體認為這個新的社福理念,不僅僅對抗貧窮,降低政府結構省下來的錢,也能克服過去執行的最大的問題:財源。


保障收入補助(Guarantee Income Supplement, GIS):自由黨提出的方針
新當選的自由黨總理,Justin Trudeau,有可能回過頭重新去看看他老爸執政時期曾經試驗過的這個方案嗎?或者是他與他父親相同,僅僅能夠保下體制中已經運作的社福措施,所有的新方案會在政敵攻擊下而煙消霧散?

選舉網頁:Fighting Poverty來看,在全國性的選舉論述,仍然難以脫離過去的架構。主要政策著重現有的體制:給予單親與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補貼,給予年長者GIS的保障,並且強調未來會投入社會資源,建立輕易負擔的住屋與年長照護。

看來,GLI仍然太過前衛,目前社福架構無法突破?那可不一定。

2014年,愛德華王子島(P.E.I)的自由黨州總理*Robert Ghiz就曾表示:如果Justin Trudeau就任聯邦總理,那麼他願意在P.E.I嘗試推行GLI計畫。(新聞聯結)。現任P.E.I州總理Wade MacLauchlan同樣也是自由黨出身。是否在加拿大地方政府層級,因為Justin Trudeau的當選,有更多人願意給這樣的概念常是實行的機會?當初Mincom也是從小鎮出發。如果GLI從一些較小的行政區嘗試推行,逐步收集推行數據而改進,不見得是件壞事。畢竟:民選政府仍要為了自己的財政政策負責。


相關政策: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

在美國,對於社會福利政策一項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在提高最低薪資的政策爭議過程中,不少人持反對的態度。而反對原因很多,其中一點是他們認為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這項替代方案:就是提高薪資所得稅減免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門檻。這項主張,在2013年時任紐約市長的Michael Bloomberg體倡。他到今日仍認為這項政策是最有效的方案。

這項政策與GLI相似的地方不少。

首先,這項政策不會降低工作意願,反而提高工作意願。賺越多,並不會讓你喪失拿回免稅額的權利。提高獲得減稅額的門檻,事實上鼓勵大家去工作。此外,政府也不用額外擴張行政業務,單純從稅務體系中就可以進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他用最低薪資工作的員工,能夠拿到更多錢。而且雇主不用因為最低薪資上漲而多付錢。


在2013年紐約市新法推行前,一位作滿全職工作時數,並且這些時數都以最低薪資計算的員工,他的薪水收入,已經超過了享受EITC的資格。換句話說,他們還就算全時工作,享受的福利比不全時工作還更少。Bloomberg當下就認為這是不合理的。這些人願意工作,政府就該少拿一些。提高這些人的可支配所得,降低中小企業主的負擔,並且促進這些人的消費,創造更多的工作。

有趣的是:這恰巧跟加拿大綠黨(這次選得並不怎樣)的一些主張相符。在這則報導中提到:加拿大綠黨希望免除年收入$20,000加幣以下的人的所得稅。事實上,跟薪資所得減免的意旨相符。

結語:左右,重要嗎?
一向被認為"左派"的綠黨,在加拿大選舉中提出的方針,與一般人認為是"右派"的富人,參選時為共和黨的Michael Bloomberg,在紐約市長任內採行的計畫不謀而合,希望達到一樣的效果。窮人的負擔減少,可支配所得增加。

左右的刻板認知與印象,重要嗎?實則不然。雙方對於小政府的方向不變,希望能夠讓政府公眾服務體系有效率的意旨不便。自然而然的,做出的政策會相近,不受左右區分。

一般認知較為偏左的加拿大自由黨,或許因為擔心GLI的計畫太過前衛,沒有將其作為打擊貧窮的競選主軸,反而是在既有的制度上面著墨並且加碼。如果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這些政策很有可能會加深加拿大財政赤字的狀況下,在推行的過程中,受到更多的攻擊。

Justin Trudeau是否能夠記取他老爸在景氣循環不佳的狀況下,被保守派攻擊,迫使理念必須要打折的前例,找尋出一項較佳的,能夠永續進行的福利國路線。


或許,GLI真的值得一試。就交給同黨的地方政府行政官來試試看吧。

文末,附上今年(2015)年初,在一月時我在粉絲專業上留下的圖片。回過頭來看,當時注意的一些議題,真的是逐漸醞釀當中,在現實生活中會開始出現呢。


【Mincome:加拿大1974-78年的社會實驗】加拿大的"為公眾正義的公民們"(Citizen for Public Justice)做了這個"保障生活收入" (Guaranteed Livable Income, GLI)的圖片,認...
Posted by Those Unpredictable:那些我們說不準的事 on Thursday, January 15, 20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