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loomberg,資料來源:中國西南財經大學2014年家庭金融調查 |
擦鞋童的起源:誰散播小道消息?
這個故事的來源,對於喜歡閱讀投資書籍的朋友們應該不陌生。在1929年,Joseph Kennedy(當上總統的那位甘迺迪JFK的爸爸)走出交易所,一位幫他擦鞋的孩子想要給他一些關於股票的小道消息。他心裡暗忖:如果連擦鞋的孩子都熱衷股票消息,那麼這市場看來不妙了。
與老甘迺迪同期的投資鉅子Bernard Baruch,曾留下這段更生動的描述:
"計程車司機告訴你要買甚麼,擦鞋童再幫你擦鞋的時候告訴你今日財經資訊概要,常在我辦公室門前那條街閒晃的老乞丐,現在跟我說起股票資訊來。我猜他把我們給他的錢都丟到市場裡了吧。我的廚子也開戶了,而且每天緊迫盯盤。然而,她的紙上富貴隨著1929年的暴風,煙消霧散。"
"Taxi drivers told you what to buy. The shoeshine boy could give you a summary of the day's financial news as he worked with rag and polish. An old beggar who regularly patrolled the street in front of my office now gave me tips and, I suppose, spent the money I and others gave him in the market. My cook had a brokerage account and followed the ticker closely. Her paper profits were quickly blown away in the gale of 1929."這些故事,組合出在證券市場上有名的擦鞋童理論:不具備財經基礎知識的參與者,藉著小道消息積極的參與市場,是證券市場過熱的警訊。
2014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擦鞋童錢進股市?
這圖片,伴隨著一篇彭博社新聞。
Bloomberg(Mar. 31, 2015) "高校中輟生給股市巨幅漲勢加柴添火"根據2014年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結果。負責進行這項計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0年正式成立。目前主持人為西南財經大學的甘犁教授,從,在2012年發佈了第一次的調查結果。而2014年的結果是第二次。
Bloomberg的文章側重在"擦鞋童理論":隨著證券市場加溫,各式各樣的"投資人"會積極參與。因此這則報導對於新開戶的參與者特徵上,多有著墨。
人數不斷的攀高,且人數集中(將近2/3)在最高為初中學歷的一群人上。看起來,真有點像是路旁擦鞋小弟都加入了證券市場。再加上不少財經媒體開始點出中國證券市場指數與公布的GDP預估成長率背離,證券市場"過熱"恐怕是遲早的事。
新聞報導當然不能只有單邊論述:這篇文章中也平衡表示,中國證券市場過熱或許言之過早。房地產市場退溫,將資金導向證券市場。政府的動作除了用金融檢查來規範信用戶的開設狀況外,也不斷暗示在經濟成長前景疲軟下,不排除有新的刺激方案。加上同一份報告指出,失業率數字不斷下修。似乎給予了市場漲幅"合理"的解釋。
回顧:2012中國家庭金融調查
2012年,首份報告出爐。當時,調查中心與搜狐理財合作,將主要的報告結果,發佈至網路上,提供給中國普羅大眾。這份報告引起了不少的討論。比如:大家就"住房擁有率"這項數據,認為調查結果與現實有差距。
網頁上的資訊與討論可由此處連結獲得。(下為首頁截圖),而部分精選結果的PDF檔,可由此處下載。
網頁上的資訊與討論可由此處連結獲得。(下為首頁截圖),而部分精選結果的PDF檔,可由此處下載。
來源:搜狐Finance |
報告內容中提到中國幾個不均:所得分配不均,城鄉收入不均,男女性別比不均,年長年幼比不均(扶養比高),提供給政策設定者做為參考。既然開頭講的是投資,那我們就來看看這份報告中,與投資相關的議題:
1.) 儲蓄率高但集中:
儲蓄與投資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老一輩那兒常聽到:"生吃不足,還曬乾?",也就是有了儲蓄,才能想投資。2012年,總儲蓄率為19.25%,看起來不低。如果將家戶收入排序後,就可以看到中國儲蓄高,但也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a.) 55%的家庭是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
b.) 收入為全國前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
c.) 收入為全國前5%的家庭,儲蓄率為69.02%,
d.) 收入為前5%家庭的儲蓄,為全國該年度總儲蓄61.6%;前10%家庭的儲蓄,為全國該年度74.9%2.) 風險性資產佔總金融資產比率低:
下一個問題就是,有了儲蓄,那麼這些儲蓄會放在哪?金融資產是流通性最高的,如果家戶暫時沒有買房買車等等需求,多半就放在金融資產上。
圖片來源:2012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精選 |
從上圖來看,我們可以明顯看到當時的中國家戶並不熱衷把錢投入股市中。75.6%的金融資產放在銀行存款與現金上。這反映出OECD之前的一則報告:中國存款率高,是因為沒有社會安全網機制。所以手邊總要多留點現金來給與自己更高的安全感。
不過從2012年到現在,中國的金融市場也有很多轉變。線上眾籌,或是連結支付寶/餘額寶,都給了這些現金與存款取得更好利息收入的管道。再加上這一年來證券市場活絡的狀態,2014報告的金融資產分配應該會與這張圖有很大的差異。3.) 投入股市者虧損比率高:
最後,我們來看看股票投資者賺錢了沒?從這張圖來看,多數的參與者並不賺錢。賺錢的大概是20%。報告撰寫者還把"八二法則"拿出來說了一下。
圖片來源:2012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精選 |
如果搭配第二點來看,既然多數民眾的金融資產並不在證券市場裡,就算是虧損應該金額也不是太驚人。
隨著這波證券熱潮,這幾張圖會改變多少呢?從圖二來看,最近的熱潮不是太意外。中國有太多的儲蓄與存款,一直找不到(除了房地產以外)釋放的管道,相信新的調查會有不同的樣貌;而圖三的結果也不意外,符合"散戶多半虧錢"的印象,但在這瘋狂的牛市中,散戶最終會真正賺了錢?或者是像1929年,成為紙上富貴一場?
附註:美國家戶金融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就像Beige Book經濟前景調查,有中美兩國不同的對比版本(詳見此文),家戶金融當然也有美國的對應版本。有趣的是:在美國的名稱是"消費者金融調查",執行的單位同樣是聯準會。
對於強調"消費者"這一詞,我在早些年會比較困惑。然而,如果以"市場經濟"的概念來看,這些詞彙的意義就越來越清晰:
在去年(2014)十月,聯準會主席Yellen出席一場由聯準會波士頓分行主辦,以"經濟機會與不均"為題的研討會中,特別引用了2013的報告。相較於"現下"的所得不均,那場研討會著重的是"跨世代"不均。Yellen的演說全文在此。
不過,這議題跟本文主旨就比較沒有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就請點選連結當時的專頁上,有進一步的補充。
對於強調"消費者"這一詞,我在早些年會比較困惑。然而,如果以"市場經濟"的概念來看,這些詞彙的意義就越來越清晰:
個體參與金融"市場",享受並消費市場中所提供的各項服務。當然,我們是投資人,也是金融市場的"消費"者。從1983年開始,FED每3年會進行這樣的調查。而89年開始的調查與現今的調查形式是一樣的。從這裡,可以連結到2013年的結果,及過去調查報告。
在去年(2014)十月,聯準會主席Yellen出席一場由聯準會波士頓分行主辦,以"經濟機會與不均"為題的研討會中,特別引用了2013的報告。相較於"現下"的所得不均,那場研討會著重的是"跨世代"不均。Yellen的演說全文在此。
不過,這議題跟本文主旨就比較沒有關係。有興趣的朋友,就請點選連結當時的專頁上,有進一步的補充。
【聯準會波士頓分行研討會:用甚麼樣的角度來看不均等】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在這場研討會中發表的演說,以美國消費者財務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出發,指出研究美國不均問題的四個基礎(Building Blocks),分別為......Posted by Those Unpredictable:那些我們說不準的事 on Sunday, October 19, 201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