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hursday, March 12, 2015

投資人的交易所:IEX Group的新構想

到底甚麼是交易所?IEX Group想要創造的交易所又有甚麼不同?投資人的交易所(Investor Exchange)真的可能存在嗎?


IEX Intro V1 HD 720 from Joshua Blackburn on Vimeo.

市場交易的初衷:為什麼我們要有證券市場?
Source: IEX Group Intro Video, http://www.iextrading.com/about/
首先,這則影片問:為什麼證券市場要存在?

證券市場跟其他市場並沒有甚麼不同,是一個讓大家可以把持有的"物品"換手的地方。早期的證券市場,需要一個交通便利,一個廣場(如果交易很活絡的話)。這些特色跟其他市場並沒有甚麼兩樣。


Charles MacKay在他1841年的財富大瘋癲(Memoirs of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寬闊的廣場馬上就像Rue de Quincampoix一樣,從早到晚都像展演場:人們馬上搭起了小攤跟帳篷,販賣零食小吃給等候交易的投資人;賭徒們架起了輪盤,要從股票致富的這群人中賺一手。"
上面這段描述的是密西西比危機前,Place Vendôme的交易盛況。(詳細的故事請見這則關於John Law的文章) 如果不特別指出這是個證券交易市場,同樣的描述也可以用在熱銷商品的狀況。比如:排隊買iPhone的場景。

法國這麼熱絡的證券交易,當時集中在Rue de Quincampoix(圖片的右下角)。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奇貨可居,吸引大批人潮的同時,Rue de Quincampoix無法負荷,因此轉移到了
Place Vendôme(圖的左中)。在股價(與人生)同時達到高峰的John Law,最終買下了Hôtel de Soissons(圖片中央),成為新的交易集中地。這個地方在事件結束後轉型多次,曾是小麥交易所。現在,這個地方是法國的大宗物資交易中心。














市場交易的問題:

上面的描述,只是單一公司證券,在法國某段時間交易的狀況。除了實際上的交通以及群眾聚集的狀況外,更大的問題,在於交易的本質。一般的市場賣生鮮蔬果,但是證券市場交易的是有價證券。

不像青菜蘿蔔馬上可以挑好壞,一般人其實對於發行公司的價格並沒有太多的概念。所以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就會更加多元:不僅僅是買賣人,還有周邊附加的"代書業"或者是"律師業"。

有證券,就有"錢"。資金的流動集中在一個地方,每個身上帶著有股票的人成了一隻隻的肥羊:偷竊,詐騙,或者是光天化日殺人,在這個時代都發生過。

證券經紀商(brokers)為了解決問題孕育而生:他們向投資人收購股票,並且幫投資人找買賣家,也協助他們處理資金流動。

市場要有交易,經紀商才會有錢賺。因此,他們的目標,就是成立有秩序的市場:交易標準化,一致化,並且透過經紀商們自主約束,慢慢地建立起市場秩序。自然而然地,他們成為現代交易所創設的主要力量。"集中市場"也就這樣逐漸成形。


早期,證券市場因為規模效益,集中會有其好處。然而,每個證券交易所,就像所有的合作團體,都會有成員目標不一致的時候。因此,證券經紀商們可能拆夥,重新成立新交易所。此外,還有小規模的暗池(Dark Pool),嘗試的做出不一樣的交易架構。目前,美國有11個公開交易所,40個小規模暗池。
越來越多交易所成立,代表一家公司的股票可能會在不同的交易所出現。這樣的零碎化出現了很多問題。給了高頻交易者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

交易所零碎化與高頻交易者(High Frequency Trading, HFT)
首先,證券經紀商的本質,是代表"客戶":也就是說,每個投資人願意把他們持有的資產先"寄放"在經紀商手上,以方便做交易。

然而,
交易所是經紀商集合成立的,證券有成交,經紀商才能從中收取交易手續費。經紀商並不一定代表客戶的最佳利益。他們會企圖吸引更多好公司來到自己的交易所,提供好的服務給客戶,但這些都是為了要有更多的成交的狀況。

因此,經紀商主要目的,是促成更多交易,不見得是要為了"客戶:投資人"服務。

這樣的狀況,隨著科技進展,給高頻交易者操作的機會,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家退休基金管理者,需要出清某公司股票。這家公司在證交所A,B都有上市。退休基金持有的部位相當龐大,無法在單一證交所A全部成交。

因此高頻交易者就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當他們發現在A交易所有大賣單湧入,且無法消化,會壓低這家公司在B交易所的價格。他們就快速地到交易所B放空這家公司的股票,並快速的回A交易所用更低價格填補放空部位。
以商品市場來說,這就好像在台灣蔬菜生產突然過剩,台灣(單一市場)絕對沒有辦法馬上消費完,價格急遽下跌。生產者如果要趕快出清,會急著用更低的價格,到其他市場賣出。有一些交易人得到了"傳送門",快速地到其他價格還比較高的地方,承諾賣出這項蔬果,再從台灣買入很便宜的蔬果,到另外一個價格很貴的國家交貨。這些交易者能夠馬上獲利。

這樣會有甚麼問題?


證券經紀商/交易所不會認為這是問題,交易量增加,經紀商跟交易所都能夠獲利賺錢。在這個工具正常時候的狀況,退休基金管理者也不會認為有問題。更快的能夠把部位出清(市場流動性變好了),也不見得是壞事。
那,問題到底會在哪裡?

極端的市場狀況,或者高頻交易者重複來回操作,或者是在市況極差的狀況下突然縮手,那麼交易價格就會出現問題。更令人擔心的,因為這樣的高頻交易者有技術上以及市場交易上的優勢,能夠更快速的累積資本。在證券市場,資本就是權力。當市場中有權力的人集中到少數人身上,證券的價格就被少數人決定,市場的機能就會受到打擊。

我們都知道,獨佔/寡占不是件好事。


Ramsay:"現況並不是永續的市場生態"

Bloomberg (Mar. 10, 2015) 前SEC主管揭開嘴上的封條

Ramsay指的就是市場越來越偏向少數券商,券商間的利益衝突,利於有科技跟頻寬速度的交易體系,恐怕會摧毀市場。 


受傷的是誰?是股票的持有人:投資人。雖說退休基金或共同基金聽起來好像也是機構投資大戶,然而這些基金的組成,背後代表的,是普羅大眾的儲蓄或退休金。

交易所們並不會主動做出改變,讀者們要記得:交易所是由券商共同成立的,交易越活絡,他們能夠收取更多獲利。只要能成交,他們不一定得對客戶做出最理想的報價。

因此,IEX的創辦人Brad Katsuyam認為,他要成立的交易所必須是長期持有的機構投資人一起來創辦,而他取IEX名字隱含的意義,是"Investors' Exchange",投資人的交易所。

有好/壞,善/惡之分嗎?
隨著介紹,我們得放上影片也來到最後的一幕:1934年美國證交法的原則,以及IEX的主張。

這些原則包括:
1.) 維持公正與平等的交易準則
2.) 移除促成自由公開市場的障礙
3.) 保障投資人與社會公益
4.) 促進投資人交易可以直接搓合的機會


IEX認為他們都可以滿足這些條件,而在影片中也把"侵略性"的高頻交易者畫成一隻鯊魚:像是壞蛋一樣。

真的有好/壞,善/惡之分嗎?

我們回到我提到的,台灣農作物生產過剩的例子。想像一個沒有貿易商的世界,那麼商品就不能互通有無。生產過量的農作物,就只能鏟回土裡變成肥料。而下一季的生產很有可能這項作物就會匱乏,甚至會逼迫農夫沒有資金進行生產。在生產短缺的狀況下,農產品價格在下一季可能會高升到消費者無法負擔的水準。

有了貿易商,這樣的狀況就可以避免。

類比到證券市場,有了高頻交易者。證券持有的投資人可以更快的把股票賣出,訊息也可以快速的在市場上反應。不見得是件壞事。而IEX的目標,是希望這樣的交易不要被濫用,讓市場的參與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並讓交易所與他們服務的客戶目標能夠接近。

在這點上,大家的目標是相似的:讓市場更有效率。

最後,我想提一下Ramsay加入IEX這點有趣的事情。在美國,公部門與私部門的流動是頻繁的。Ramsay之前是律師,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協助投資人在美國80年代信貸合作社(Saving & Loan)危機中得到補償。後來他加入SEC,協助政府規劃管理市場秩序的角色。現在,他又加入IEX,希望為籌劃更好的交易所,貢獻他的法律專業。他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一種精神:要讓市場更好,就加入他們,不見得站在"政府"的角度。這樣的作法,可以讓市場與政府法規,同樣隨著時代推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