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Berenberg Research, in News Coverage of The Telegraph |
CNBC New:Art Cashin:為什麼俄羅斯現在不像1998?
另外一個角度:不認同跟1998年可對比
目前在國際新聞上很容易找到對於俄羅斯的"危機"的負面消息,再多寫一篇這樣的文章並沒有甚麼特色。因此,我從另外一個角度,找尋在媒體中對於俄羅斯危機提出不同看法的人。
年中的新聞可以給我們一點指引。上面分享的兩則新聞,一則是八月,當時歐盟因為馬航事件進行新一波對俄羅斯的制裁;另一則是CNBC News訪問UBS瑞銀的資深交易員Art Cashin的看法。
純粹從與俄羅斯有關的基本資料與市場訊息,來看目前正在進行的俄羅斯危機,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角度的樣貌。
Source: Chiodo and Owyang(2002) A Case Study of A Currency Crisis: The Russia Default of 1998 |
2002年,聯準會聖路易分行的研究員Abbigail Chiodo和Michael Owyang撰寫了關於1998俄羅斯危機的個案研討。有幾個當時他們注意到的狀況,在今日的俄羅斯沒有出現。
首先,我們先看俄羅斯本身。我們可以看的幾個面向,在於政府赤字,貿易赤字,債務狀況與通貨膨脹。
1997年的俄羅斯,剛從一個脆弱的復甦中走出來。政府稅收並不穩定,1998年二月,剛通過的稅務改革法案。在政治環境的不確定下,沒有人確定當時統計數據上的預算赤字/盈餘比率,是否有任何的意義?貿易上來說,受惠於豐富的原物料,俄羅斯就算在最糟糕的狀況下,仍然有小幅度的貿易盈餘。債務狀況上來說,當年的俄羅斯才剛剛被西方的金融機構接受,重新探討過去在蘇維埃時代的外債問題,以及新的放款可能。債務GDP比,一直逼近100%的狀態。但今天的俄羅斯,國債的債務GDP比維持在11%-14%之間。並進一步從Telegraph報導的內容來看,歐盟的金融機構在俄羅斯經營了相當時間。
1995年的俄羅斯通膨是131%,1996年為22%,到1997年為11%。今日的俄羅斯,通膨一直控制在"相對"合理的環境之下。2011及2012年俄羅斯的通膨都在5-6%之間,近年的新高出現在2009年的15%。雖然夠糟,但是跟1997-98年前俄羅斯的狀態並不能相比。
其他國際金融消息上,1997年國際投資人剛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對於國際金融上的風吹草動,都會是開啟新一波的金融攻擊的好理由。在1997年11月,俄羅斯央行就曾經抵禦過一次投機攻擊,損失了60億的外匯存底。在1998年八月盧布開始出問題之前,東南亞各國的貨幣都經歷了驚人的單年匯率波動。這樣的危機,最後吹向俄羅斯。
今日的狀況,該觀望會不會由盧布領跌,把這項問題吹向東南亞?2013-14年俄羅斯盧布的貶值幅度,已經相似於1997-98東南亞貨幣的貶值幅度。東南亞的股市跟貨幣已經開始出現不太穩定的狀態,尤其是政治情勢不穩的泰國,與同樣仰賴原物料資源的印尼。然而,與97-98年最大的不同是:美元已經不是單一的國際交易貨幣,俄羅斯也不單單仰賴美金。與俄羅斯最相關的觀察點,反而是歐洲金融業。
市場如何反應:歐洲金融股近三日變化相當有趣
促成我撰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在這個段落:歐洲曝險於俄羅斯較大的金融業股價變化。這幾天,我觀察了ING的股價,尤其是在這兩天,都在盤中跌深後,出現相當數量的買盤。尤其在昨天(Dec. 16),從最低點到收盤價,出現了8.26%的漲幅。
為什麼我不直接看俄羅斯的市場交易狀況,而是往歐盟的金融股觀察?主要在俄羅斯目前在風暴的中心,加上政府介入的狀況較深的情形下,交易的價格不見得能夠反映出真實的經濟狀態。換句話說,市場價格"資訊揭露"的能力有比較多雜訊干擾。然而,在歐盟的證券市場,參與者眾,交易量大,單一交易方難以操控價格。如果市場價格出現很有趣的變化,代表出市場正在透過價格,交換出我們不知道的資訊。
從Telegraph的報導,我找了在八月時鋪險在俄羅斯部位較大的前幾家銀行。奧地利的Raiffeisen Bank,德國的Commerzbank,義大利的UniCredit,法國的Societe Geenerale。我都發現了相似的股價變動。
這樣的變化當然不能直接解釋成為盧布危機有解,然而可以回應的是,投資於西歐金融股的投資人,並不是一面倒的認為俄羅斯的問題沒有解答。
Raiffeisen Bank, Dec. 15-17 (VIE:RBI) |
Commerzbank, Dec 15-17 (FRA:CBK) |
UniCredit, Dec. 15-17 (BIT: UCG) |
Societe Generale, Dec. 15-17 (EPA: GLE) |
ING, Dec. 15-17 (AMS: INGA) |
能源仰賴國的潛在災難性風險:荷蘭病(Dutch Disease)
最後,我想提到總體經濟學上面最常被提到的能源出口國所面臨的問題:荷蘭病。
很多國家政府都希望干涉自己的匯率,能夠讓國家的產業出口得到額外的刺激,促進國內生產與就業數據。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貶值似乎不必然是壞事。然而,長期仰賴國內能源出口的國家並無法享受到這樣的好處。這就是得了所謂的荷蘭病的狀態。
原因?當能源產業非常有效率地賺取外匯,會吸引更多勞工投入。其他產業必須除非能夠提高工資,不然無法吸引到更多人力與技術投入。換句話說,其他產業的發展會受到能源產業發展的排擠。此外,賺取外匯將推升國內消費與通貨膨脹。
然而,錢賺得太容易,不會刺激到國內其他產業的發展。過度倚賴這項產業的結果,使得單一經濟體對於原物料價格的波動相當的敏感。原物料價格下跌,讓能源產業受害,然而,已經被原物料賺錢所推升的國內物價與工資,因為價格僵固的狀態,無法調整,以至於更深化總體經濟衰退的狀態。
俄羅斯在近幾年來一直仰賴原物料出口,國內過去的清重工業基礎並沒有很明顯的復甦。同樣的"荷蘭病",也可以看到仰賴鐵礦砂出口的巴西,銅礦的智力,仰賴原油的印尼。
從這個角度來看,俄羅斯危機不僅僅是俄羅斯,也是提供我們對於仰賴原物料的經濟體新一層理解最佳的機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