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Friday, November 21, 2014

會計資訊:那些我們說不準的事?

"Our new Constitution is now established, and has an appearance that promises permanency; but in this world nothing can be said to be certain, except death and taxes."
Benjamin Franklin, in a letter to Jean-Baptiste Leroy, 1789

"
現在,我們的新憲法建立了,並且具有亙久不變的表象。然而,在這世界上沒有甚麼事情是說得準的,除了死亡和稅"

故事,從亙久不變談起,說到那些我們說不準的事。



亙久不變的表象:繼續經營假設

這則新聞的重點,在我眼裡,不是否定意見,而是繼續經營假設。繼續經營假設,顧名思義,就是設定公司會不斷的營運下去。這項假設存在的意義,在於確立帳面上"資產評價"

換句話說,公司帳面上所持有的各式各樣資產,他們有"價值",都是來自於這家公司還會繼續存在這樣的基礎來的。我們在報表上可以使用"不是清算價值"的方式來評價。試想:一家工廠,他們持有的機器,都是因為工廠還會繼續營運,他們才有他們在帳面上的價值。如果工廠不營運了,那這些設備只能打到二手市場去賣掉了。

如果這項假設被違反了,那麼整個會計編帳的基礎都不存在了,當然這本財報就沒有意義了。這也是為什麼這則新聞中的核閱報告,出現了"否定意見"


財務上的資產訂價/評價,是關乎這項資產是否能夠"創造現金流量",而這樣的現金流量串,在"市場中"的價值是多少。因此,變現值對於財務的人來說,是評價最好的概念。財務出身的人對於"帳面價值"這個概念不太能夠接受,認為這個價值經常過時,容易操弄,而且沒有經過"市場"檢驗。目前的會計準則,也希望能夠盡量往"市場價值(mark-to-market value)"前進。

為什麼我會說"盡量"?因為現在交易種類繁多,很多交易創造出來的資產類別也不能再度在市場上被交易,或者是這樣的資產交易也不頻繁。因此,帳面價值(當下交易的價格)仍然還是有他存在的意義。

我們說不準的事?會計師的意見也是
會計師出具的查核報告,嗯?不是稅跟死亡?那麼,也是件說不準(uncertain)的事。

很多人認為,會計師出具了無保留意見書,就代表整個公司的財務報表100%沒有問題了。然而,很多事情不是100%的,

審計,就是為了提供資訊使用人"高度但非絕對"確信資訊。

這是甚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降低"說不準"的狀況。


怎麼樣降低?就看你的對手是誰。

會計師的對手,是編製財務報表的管理當局,以及編制出這套報表的"體系"。所以,整個審計學的重點,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去解構公司的財務資訊。常用的做法有:了解體系(內部控制),透過"第三人"(函證),額外取得不同的專業意見(專家報告)等等。希望達到的目標,就是會計資訊達到資訊使用者手上時,有一定的公信力。

還有更多說不準的事?維持好奇與懷疑在我們生活當中,不管是工作或者是生活的大小事,說不準的事情很多,而我們找尋資訊來處理這些問題的機會也不少。為了降低"出錯"的機會,每個人各有妙招。

很多人的答案是盡量找尋初級資料,也就是第一手資訊。聽起來在現代應該會相對容易些。然而,我們經常在網路上找得到的,反而是二手資料,而且不知道是轉了幾手,被添加多少料的二手資料。

就算是初級資料,也有不少限制。
政府統計數據,都會因為編纂方式,能有不同的意涵了,不少人社學科常用的訪問,調查,就更加挑戰了。比如:受訪者當下想了甚麼,可能受到周邊環境影響。記憶會出錯,感受會改變,甚至,每個願意揭露資訊的人,或許都還有自己不同的動機。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自己常常問自己的問題是:
1.) 這項資料的性質是?有多接近原始初級資料點?
2.) 
這項資訊是否有普遍性?而支持有普遍性的原因是甚麼?
3.) 提供這項資訊的人有沒有額外的動機?是否能夠觀察並排除額外動機所帶來的內容?

後記:
看到這則新聞心裡很有感觸,是讓我回憶起大學時候的事。不少朋友在當時認為,我們有"數字"的學科,可以算,可以有"標準答案",在拿分上不會受到評分者的主觀意見影響。

標準答案,是常態嗎?隨著時間跟經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這也讓我想起我當初選擇部落格名字,以及撰寫文章的初衷。的確,很多事情我們的確說不準,但是我們的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讓大家理解到,怎麼樣把事情說得更貼近。

嗯,我還往這個方向努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