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Saturday, August 16, 2014

社群網站:Facebook的高品質內容計劃,改變了甚麼?

這篇文章的發想,主要是選舉季到了,不少臉書的朋友們都開始分享一些選舉的文章。少不了口水戰的狀況下,讓不少朋友私下抱怨說為什麼臉書上充滿了一些負面的消息。

到底臉書為什麼變成現在這樣,臉書與過去有甚麼樣的改變?而做為使用者,可能做些甚麼,來突破這樣的困境?


臉書改變他們的顯示方式:高品質內容計劃
我們先來從臉書的官方網站,來看看甚麼叫做"他們的高品質計劃" Facebook所謂:"高品質內容"計劃 (2013, Aug 23th)

在文章的最後,臉書建議使用者:
1. 讓你的文章是即時且相關性高(Timely and relevant)
2. 建立起你與你觀眾之間的可信度與信任
3. 在發布消息前,問問自己,是否你的觀眾會想要分享,並推薦這些東西與他們的朋友。
4. 想想,是否你的觀眾會想要看到這個在他們的News Feed。


這樣的計劃推出後,在2014年造成了一些臉書使用者出現了一些評論好壞的文章。特別是使用臉書的中小企業主們,對於這樣的使用 
新的高品質計劃,到底是好還是壞? 引起了討論。
臉書改變了,我們也能改變?

FB改變了他們發布的mechanism之後,我不確定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他也改變了大家的閱聽內容。至少,從我朋友的一些訊息中,發現看到的東西其實都有變了耶。比如,我有朋友就說為什麼大家都在罵連勝文,有夠負面?然後,我某個國中同學也說,為什麼在FB上面大家都狠罵來罵去,很有趣嘛?

(其實,我都沒有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用選舉新聞作為例子。

被抨擊的新聞,會被廣泛分享,在News Feed上不斷出現,依照臉書的"高品質內容計劃"來看,這樣的狀況一點都不意外。

第一,新聞內容即時,第二,新聞內容讓台灣臉書的使用人口會認為可信而有意義,第三,新聞內容讓台灣臉書的使用人口想要分享。

那麼,怪哉,我怎麼看不到太負面的文章?

改變自己Follow的習慣:有自主性與無自主性的差別
在加了好友之後,系統會讓你自動follow這個人,但,你可以選擇不要follow他的文章。這一點,我不確定多少人這麼做。

這會發生甚麼問題?如果是你周邊的同事,同學,是當初你只是因為"人際關係"而加入的族群,那麼,很必然的會發現,很容易跟到一群你本來價值觀就不一定相同的人群。至少,很多人為了維持在現實生活中的表面形象,並不會特別在現實生活中展現所有的偏好。而網路,某種程度上給他們一種保護感,讓他們去做些他們本來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做出的表態。

而這樣的表態,並不一定是真正代表了任何的價值。頂多,就是告訴大家這樣的價值是一種流行。而臉書這樣的選擇顯示方式,更可能讓"流行"的狀況更加強烈。

很多讚的文章會不斷的轉移,離事實的距離?
我們回過頭來,那麼如果在FB上面一直出現的文章,是一種"流行",是一種會吸引到很多人按讚,很多人去share,甚至厚工點去留言的文章,這樣的文章是否真的顯示了現實嗎?

這一點回到所謂的量化分析的盲點,我們可以計量"revealed preference"(已經顯示出來的偏好),但是無法計量"Hidden Preference"(隱藏偏好)。甚至,很多人笑稱,怎麼FB沒打算開發出一個"Dislike"的機制。

現實是不是臉書上顯示出來的狀況?我們能說的是:它顯示了〝部分〞的事實。我們不能夠確定,到底現在吸引的讚很多;還是因為目前的狀況,被煩到不想要看,降低了使用頻率的使用者多?FB後台應該有這樣的統計,但在前台,我們沒有辦法清楚的定位這樣的問題。

世代轉移

iStrategyLab上做出了臉書人口統計:誰在用臉書? ,提到了從2011年到2014年之間的改變,臉書迅速的喪失他們的年青人口,是長期發展的隱憂。

至少在美國,FB的族群正在消散。這則報導已經提到,FB在年青人世代的使用人口不斷的在下滑。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報導了,2013年他們就提到了他們在美國流失了一百三十萬,2014年他們額外的統計表示,有更多的年青人在離開FB。

這代表甚麼?相較於FB這種非常混亂的資訊,年青的世代正在找尋他們自己的方向。比較類似的比如說使用單純照片的,就會去用Instgram,Pintrest;或者是喜歡文字閱讀的,使用Reddit,或者根本討厭網路世界沒有秩序文章的,就會往書本或者線上課程去。


換句話說,FB現再就會變成一個"目前"還不錯夯的商品,但是他留了非常,非常多的真空給其他創新者。

連Mark Zuckerberg都在去年在巴薩隆納的WMC上面提到,他想要用"最基本"的服務,推入新興市場。換句話說,現在這樣複雜的服務並沒有給任何使用者,任何好處。
極化現象目前臉書這樣的狀態,會讓使用者對某種消息一直viral。就算你主動跟隨了一些人,某種消息一散佈,你就會馬上發現自己的News Feeds上可能出現一面倒的狀況。

如上一次的加薩事件,我兩邊(猶太人跟回教徒)的朋友都有,我就會看到很有趣的現象。點入猶太人朋友的Wall,你就會發現他們在譴責哈瑪斯多麼王八蛋;點入回教徒朋友的Wall,你就會發現他們把以色列罵到天上去。多數是全世界的人都企圖把以色列人罵到天上去。不過,如果一個人加得面向不夠廣,你可能只看到一邊,但你永遠看不到哈瑪斯把巴勒斯坦人當作政治角力工具的那邊,甚至,你就會認為某一方面一定是絕對的惡人。

這就是我說的極化。你沒有時間去消化判斷兩邊的資訊,而用單邊資訊去判斷特定事件。

這件事情並不必然是"被操縱"出來的,事實上人都有極化的傾向。大家都希望簡單的去判斷,誰是好誰是壞,然後自己的生活就可以move on。他們並不需要再這樣的事件裡面做出太多蒐集資訊的成本。然而,這是一種"可怕"的習慣,因為到攸關自己生活的判斷的時候,卻也容易不小心的被這種極化判斷行為簽著走。比如說:網路上很喜歡流傳一些很神奇的健康文章,不少醫生朋友們看了很搖頭;還有前一陣子一直流傳甚麼惡婆婆好媳婦的,也讓人很感到不可思議。

很多人很容易就被這樣的資訊牽著走,設定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甚麼食物就是好/壞的,婆婆甚麼行為就是好/惡的(那篇文章更糟的是,根本認為全世界的婆婆都是惡人,這?)。讓網路呈獻的資訊,在現實中有不成比率的投射。這樣並讓閱聽人沒有更好的進步。

黑白要劃很快,但是要改變這種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很難
回到最初,如果你真的很active的去unfollow一群人,搞不好不小心你就把某種人徹底排除在生活經驗之外了。然後人生就更非黑即白了。

我對於這樣的現象,並沒有太多的"建議",多半是屬於感受。而我認為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改變正在進行著,因為我也看著特定的幾個朋友們他們默默被影響而消失了自己的主體思考意識而不自知。

如果要說有甚麼建議,那或許是抽離網路去多看看世界。此外,不僅使用網路,閱聽任何媒體都是,盡量多看幾個不同的來源。

最後,我想分享一篇我之前寫的文章:大家都成了短線交易者? 這是我當初在學運正夯的時候寫下的文章,顯示出我自己個人的經驗。我一篇關於韓國FTA簽署的歷程,在文章撰寫開始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點擊率。但學運出現後,點擊率突然飆升,與一開始成文的時間大概差兩三個月。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學運,沒有鎂光燈,多少人會去注意一些,真正對生活有關切影響的消息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