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Tuesday, December 10, 2013

資本主義為你服務 (7-1): 溫情資本主義會傷害創新?

我們真的能夠在割喉戰資本主義(Cut-throat Capitalism)與溫情資本主義(Cuddly Capitalism)中間做出選擇?

早在2011年,哈佛與LSE的兩位政治經濟學教授 (Peter Hall 和David Soskice)透過其所撰寫的 "Varieties of Capitalism"一文,就曾探討所謂Liberal Market Economy(LME, 美國作為範例)跟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y(CME, 北歐國家/德國)的差異。從這樣的比較出發,大西洋兩岸的經濟學家對於資本主義的變形,展開了新一輪的論戰。 





大西洋兩岸對於經濟模式不同的論戰:
MIT研究總體經濟成長的教授Daron Acemoglu 與其他兩位教授合作,在2012年底發表了一篇文章,比較美國與北歐經濟模式,特別著重在創新成就上。這篇文章引起了大西洋兩岸對於經濟模式發展的概念的論戰。

VOX (Nov. 21, 2012) 在全球化世界中選擇你自己的資本主義。 (Acemoglu, Robinson and Verdier)
這篇文章的出發點,認知到到兩個體制(Inistitution)的相似與差異。在過去60年,兩者都成就了相似的經濟成長。然而,差異在:割喉式資本主義代表的美國,有更好的整體GDP,並且被視為最佳的創新經濟體。溫情資本主義代表的北歐,提供了更好的社會安全網,在整體社會中可以有更平等的所得分配。

我們接下來要問的是, 這真的是一種"選擇"嗎?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社會往哪個方向移動嗎?尤其在現今全球經濟體互動密切的狀態下,這樣的"選擇"是否存在?

割喉式資本主義對大家都好
早期Hall and Soskice的研究中,提到兩種資本主義都能夠擁有相近的成長率。割喉式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到某個階段,會想要往溫情資本主義移動。整體社會能透過社會安全網絡的增強,提高每個人的福祉。

然而,Acemoglu教授的研究成果對於這樣的路徑,傾向得到否定的答案。他們的出發點設定在一個經濟體相互連結的世界,,並從經濟成長模型中的科技發展來探討這樣的問題。側重在兩者之間的的科技進程誘因機制有所不同的狀況。

基礎設定包括:

1.) 全球經濟,包含各種不同性質的經濟體
2.) 不同的經濟體之間會相互貿易,並依照比較利益,選擇專業化的生產部門 
3.) 有些經濟體位在全球的科技前緣(technology frontier)。也就是說,這些經濟體中的科技研發將會推升全球經濟的科技效率。 有些經濟體是科技的跟隨者。對他們來說,科技的進展並不會推升全球科技。 他們是採用一些已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生產技術。
在上面的設定下,經濟體制(institution)的選擇差異在於報酬體系(reward system)。割喉式資本主義保障了創業者拿走所有成功的報酬(winners take it all),因此經濟體內部所得差異會更加極端。溫情式資本主義強調平等,因此經濟體內部會更加平等。

然而,所得的極端必然是壞事嗎?那要看造成極端的原因是甚麼。


要促進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持續地進行,一個經濟體制必須要保障創業家(entrepreneurs)有足夠的誘因去進行創新。"誘因"的大小,是創業成功利潤與不創業/創業失敗造成的差距。換句話說,如果創業成功的利潤非常的大,那麼比較有能力的個體就會想要去創新。推升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

特定經濟體在科技前緣與否,影響到每個經濟體的創新意願。在全球科技前緣經濟體,持續創新會推升了全球科技的突破跟生產效率,這樣的經濟體也會是第一批受到好處的。因此這樣創造出來的效益是更大的。

結合上述兩段的意思是:經濟體內部要推展創新,那麼必須要把創業 v.s. 不創業/創業失敗的經濟誘因差距拉開。而如果經濟體本身在科技前緣上,那麼推動創新將會為該經濟體在全球化經濟下有更好的收穫,加強整體誘因機制。讓這些經濟體/產業走向割喉式資本主義。

其他科技跟隨者經濟體,就少了上面描述後段的好處。他們使用的科技已經存在這個世界上, 他們能夠獲得的生產力增加,以及所帶來的誘因,不足讓這些經濟體內的成員去進行冒險的行為。對於這些經濟體來說,他們傾向選擇溫情資本主義,強調社會內部的分配公平。

這樣的理論模式下的建議,與2001年Hall and Soskice的研究不同。並不是所有的經濟體都能走向北歐溫情資本主義的模式。

如果大家都往那樣的模式走,那麼就沒有人要提供誘因機制讓全球的科技前緣繼續往前推進。在缺乏往科技前緣推進,成長趨緩的狀況下,對於已經是割喉式資本主義+科技領導者的經濟體,沒有理由要往溫情式前進,降低自己維持創新的社會誘因。

溫情式資本主義的國家也不需要改變自己。雖然他們整體國民所得會比割喉式資本主義低一點,但是這些國家仍然能享受科技創新的正面外部性,成長率並不會變慢太少。

作者認為:在全球經濟體裡面, 割喉式資本主義是大部分的經濟體會採用的模式。然而,他們也提出,這些是理論模型結果, 有待更多實證驗證。

北歐模式的反擊:溫情式資本主義並不會傷害創新
顯然,北歐學者們並不會對於Acemoglu所陳述的內容就此沉默接受。三位芬蘭的學者在VOX網站上發表了這篇文章,從實證資料的角度來看,希望

VOX (Dec. 19, 2012) 北歐國家們真的缺乏創新嗎? (Marliranta, Määttänen and Vihriälä)
首先,他們提出簡單的數據反駁。 他們以Triadic(歐盟,美國及日本專利局) 發與專利的數量來看,北歐三國(瑞典,芬蘭,丹麥)的專利產出並不比美國遜色。甚至,以每百萬人專利數量來看,這三國表現的還比美國較佳。其次, 以ICT產業的產值來說,芬蘭國民的生產力還比美國還要高一些,其他國家也與美國相去不遠。因此,要說割喉式資本主義才能站在科技前緣上似乎說不太過去。(註:不過,以現在NOKIA的狀況來看,可能就好不到哪裡去了)
跟前述報酬誘因機制推動創新的概念略有不同,三位芬蘭教授重點放在"風險分攤"上。

良好的社會安全網(如:失業補助機制),可以讓更多創新者不用擔心自己創業失敗的風險,放手一搏。也讓一般勞工不用擔心自己加入新創公司,可能會很快就失業。在於誘因機制上,北歐國家也不見得如此的缺乏彈性。以瑞典為例,他們採取所謂的雙軌制:一般所得稅適用較高的累進稅率,創業帶來的資本利得採用較低的單一稅率。簡單來說,想要平穩生活的人得負擔較高的稅,創業者失敗有社會保障,成功可以獲取(與受薪階級來比),較高的利潤。

然而,他們也承認, 在高稅率、高社會福利的狀況下,勞動供給會相對減少。比較年輕的一代選擇到稅率比較低的地方工作,在年老的時候再重新回到北歐來享受社會福利。高齡化社會也給社會保險機制帶來更多的挑戰。不過,他們認為這些是其他面向的討論,無關創新。溫情資本主義並沒有讓北歐國家在創新的層面上比美國遜色多少, 他們不認為體制的選擇跟創新與經濟成長有太密切的關係。

文末,我們該問問自己:如果有得選的話,那我們應該要選擇哪種資本主義?在誘因機制跟風險分擔機制之中能否有個平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