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July 29, 2020

知識上的愛鄉土:彰化的糖業鐵道,台灣糖業 and more....


取自:日本遊覽旅行地圖 臺灣部分(1934)

這張鐵道地圖,讓身為彰化人的我眼睛一亮。由彰化市出發的路線,是理解彰化/台灣糖業歷史的,一個趣味的出發點。

關於這張地圖的初始介紹,在聚珍台灣,有短文介紹。我著眼於彰化的部分,以及關於台灣糖業與日治時代的幾項趣味歷史。

我們先來說鐵道地圖上的路線:
以彰化市為中心,有兩條往海線的鐵道。一條通往西北,和美/線西的路線。另外一條是通往鹿港。

至鹿港後,沿著海線,有條往溪湖/二林方向的鐵路。

"線西-彰化-鹿港"這條路線,是長輩們兒時通勤的一條重要記憶。然而詳問起何時拆除,卻沒有明確的日期。查詢一下,根據戴震宇(2011)所著,"台灣的老火車站"一書,這條貨客雙營的鐵路路線,一直到1975年才終止營運。

若想透過與家中長輩聊天了解彰化的過去,鐵道是很好的話題。這個通勤範圍,應該是不少長輩的回憶。

今日,熟悉彰化/鹿港線的彰化人大概可以一眼看出來,從"新高彰化"站往鹿港開出的這條路,就是今日行經彰鹿路各站公車名稱。莿桐腳,馬鳴山,崎溝仔(地圖上做崎港子),這些地名仍存在。詳細的各站名稱,意外地在一位旅居彰化的日本人,為彰化建構的網站
我們可以從地圖上面看到這兩條鐵路,都註上 甘蔗/砂糖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物資,台灣在這方面的生產並沒有缺席。台灣的製糖產業,最早可追溯至荷治時代。根據魯友柏先生於2013年撰寫,

台灣總督府在20世紀初期,有計畫的鼓勵台灣糖業。新高製糖亦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設。

這篇神戶大學圖書館保存的紀事 (二六新聞),是新高製糖株式會社早期發展的詳實紀錄

報導時間為1912年(大正元年),提及了1909年(明治42年)的創立大會,以及當時引進新式機器於彰化工廠的狀況,以及嘉義工廠的完成,並略為提及米糖相互競爭的狀況。

地圖中兩條路線,就是在1911年(明治45年)開通的。

台灣糖業,最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概在1910年代的末期,根據

新高製糖於1935年,併入日糖興業(大日本製糖)。從圖上來看,就可以看出,大日本製糖串聯了彰化/雲林/嘉義的製糖版圖。

糖業的沒落,有一說是日本的南洋生產基地(爪哇,菲律賓),氣候條件更適合糖業種植,原料更加便宜。生產基地南進,台灣的土地利用被設計為稻米產區有關。1930年代的 "米糖相剋",是台灣經濟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

仔細看看新高製糖創辦人們:台灣/日本/東北/南洋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創辦人們。名古屋大學的『人事興信録』データベース,提供很多重要的線索。

新高製糖的創辦人是高島小金治,董事(取締役)名單中,有知名的商人大倉喜八郎(1834-1927)明治時期的"中堅財閥"之一,大倉財閥的創立者。時至今日較為知名的,是這段文字要提的日清奧利友(日清製油/日清豆粕),以及大倉久和飯店。

大倉喜八郎的兒子,大倉喜七郎,就是大倉久和飯店的創辦者。

高島小金治參與過的公司中,有創立於1907年的日清豆粕,也就是日清製油的前身。主要的創辦人,正是他的岳父大倉喜八郎與松下久治郎。高島小金治也曾到東北,管理日清豆粕。

日清豆粕(日清製油)著眼於東北,在於東北優良的大豆產區。大豆是很好的產油原料,而豆粕使用層面更廣,可以是食品,也可以作為飼料,或者繼續加工使用。

在二十世紀初,各國重視自身國民健康,蛋白質攝取來源成為重要一環的狀況下,大豆以及衍生的加工品,在當時社會就友相當重要的地位。

以大倉喜八郎這位商人為中心點來看

女婿在台灣成立製糖會社,自身創設在東北的豆粕事業,算是從日本開始跨足亞洲各地的商業版圖。自身在日本私鐵建設的經驗,也能套用在台灣的新高製糖糖業領域中使用。

在這裡談一下 "日清"這個名字。

一般在現代提到日清,想到是朴子人吳(安藤)百福於戰後創辦,以泡麵聞名世界的日清食品。

在20世紀初,"日清"這個名字中的"清",指的是當時中國的"清朝"。這在日清奧利友(中國),2016年公司創設109年紀念時,有特別敘明。



最後,談到跟台灣砂糖業競爭的太平洋島上的砂糖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透過與德國宣戰,取得德國在太平洋的島嶼。塞班島就是其中之一,被日本稱為 "彩帆島"。然而,初期由西村拓殖,南洋殖產兩家公司試圖經營,在1920年代,黯然倒閉。

與新高製糖有關,但非創辦人與董事會相關的人物,來到了賽班島,在這裡,取得"砂糖王"的名號:松江春次(維基百科,日文)。

松江春次,畢業在大日本製糖工作,甚至曾到美國各地製糖業參觀。接著來到了台灣,經歷斗六製糖,新高製糖。1921年,在東洋拓殖的支持下,到了塞班島,成立南洋興発

塞班島/南洋會引起他的興趣,在於當時許多傳言指出,南洋的氣候適合甘蔗成長,不用肥料就能夠收取台灣兩倍的收穫量。

相較於前兩個失敗的公司,缺乏專業的製糖知識,松江春次的製糖歷練相當充分。此外,當時的環境,恰巧能夠招募足夠的勞工,來到塞班島。島上糖業帶動的繁榮,盛極一時,直至太平洋戰事爆發,畫下句點。

最後,回到彰化
這張地圖當時最大給我的感觸,是我心中長久疑惑的答案。

成長歷程以大眾交通運輸為主的我,印象中鹿港與溪湖,是路線的兩個方向。然而,從長輩的言談之中,隱約發現,以鹿港為中心,與北面的和美線西,南面的溪湖二林,曾有緊密互動的年代。

若以汽車世代來說,這也並不奇怪。然而他們言談的時代,汽車並不普及,這之間的相互聯繫,該怎麼做才能便利,一直是我心中的問號。

這樣的糖鐵地圖,就提供了很好的答案。這三條路線,最早都由同一家公司所規劃。有週期性,穩定的鐵道運輸,人員往來頻繁就不意外了。

假想情境:Omicron已在歐洲 (?)

  這是荷蘭疫情開始後,病房住院狀態:從這樣的變化,有沒有新型變體已經在歐陸的可能?